服务热线:400-135-1857

襄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NG体育娱乐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时间:2024-08-20 10:50:13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NG体育官网app下载“十三五”期间,襄阳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持续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把发展林业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和打造全省重要生态屏障和绿色增长极的重要抓手,以建设大美襄阳为总目标,全面实施“十三五”林业规划,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扩大生态容量,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全市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止“十三五”末,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416万亩,森林面积1341万亩,森林覆盖率45.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67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七位,森林蓄积量5151.9万立方米,位列全省第四位。

  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保留30个,面积223.65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54%。湿地面积234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9%。襄阳市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个称号。

  襄阳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森林城市重大决策,经过全市的不懈努力,2014年10月,襄阳市获得“ 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为了使襄阳市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以来,全市开展“绿满襄阳”系列行动,实施荒山造林、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乡村绿化美化、单位庭院绿化、林木种苗建设等生态建设。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国家森林城市进行动态监测复查,襄阳市监测结果为合格,保持“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为认真贯彻习“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的决定》,襄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探索建立山林长制。2017年底,市林业局成立工作专班,赴安徽省安庆市调研林长制改革工作。2018年2月5日,襄阳市委办、市政府办正式印发了《襄阳市全面推行山林长制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山林长制,建立党政主导、部门联管、全民参与的山林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十三五”期间全市紧紧围绕健全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推行清单化管理、抓好常态化巡查四个方面开展工作。至“十三五”末,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均印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市、县(市、区)两级山林长、区域山林长、各级区域山林长责任区和职责。全市明确各级山林长7005人,落实护林员6325人,树立山林长制公示牌1827块,基本实现了山林长全覆盖。全市山林长制改革成效获得国家、省、市高度肯定,自然资源部网站、《中国绿色时报》、《湖北日报》等媒体在显著位置刊登介绍我市山林长制改革先进经验做法。

  “十三五”期间,全市以实施“绿满襄阳”提升行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国家储备林、精准灭荒、鄂北生态防护林、汉江两岸造林绿化等工程,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83.93万亩,年均营造林16.79万亩。巩固扩大襄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宜城市、南漳县、老河口市先后获得“湖北省森林城市”称号。全市创建国家森林乡村31个、省级森林城镇14个、省级绿色乡村379个、市级森林城镇20个、市级绿色示范乡村103个、市级森林乡村51个。

  “十三五”期间,全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襄阳为总目标,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认真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森林资源管护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年均林业用地面积均未超过省下达的年度定额(350公顷)。自2020年起,全市探索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占补平衡”机制。该项工作实施以来,各县(市、区)共有106个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涉及林地面积3594.9亩,累计补充林地面积5350.2亩,总体上保持了林地资源的占补平衡,确保全市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不因项目建设而降低。

  扎实做好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遥感即时监测信息核查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盗伐滥伐、非法占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

  压实森林防火责任,“十三五”期间森林火灾受害率均低于0.9‰的工作目标,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森林防火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鄂西北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心。健全森防机构,建成3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5个省级中心测报点,建立县、乡、村三级测报网络体系,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达90%,无公害防治率超过85%,成灾率控制在3.4‰以下,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扩散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美国白蛾在全市无疫情。在全省率先研发、应用襄阳市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核查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成了襄阳市松材线虫病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疫木除治全面实现“身份证”管理。

  “十三五”期间,高质量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加强对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保护,加大野外巡护力度,确定野外监测路线个。新冠疫情期间,按照上级安排部署,精准摸清底数,科学分类处置,全面完成85家以食用为目的的陆生野生动物养殖企业户退出处置工作。

  中央、国务院2019年下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总体目标。襄阳市积极贯彻落实精神,成立襄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领导任组长,配套制定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根据预案成果,全市自然保护地由整合前50个,优化为30个,其中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公园27个(含森林公园16个、湿地公园10个、地质公园1个),面积223.65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54%。整合优化后,全市将形成以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边界、权属清晰,保护目标、保护对象明确,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重要的自然风景、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国有林场改革通过国家抽查验收。全市国有林场由27个整合为25个,高标准完成定性定编定经费、富余职工安置、社会保障、职能转换、制度创新等各项改革任务,充分释放改革红利,解决国有林场发展瓶颈,实现了“保生态、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改革预期目标。

  林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现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58家。“十三五”期间,新增中国地理标志商标9个,湖北省著名商标4个;争创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7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个,湖北省森林食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5家。保康县入选“中国核桃产业示范县”和湖北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

  “十三五”期间,全市围绕补短板、强弱项,认真谋划推进绿满襄阳行动,持续抓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以道路绿化、水系绿化、荒山造林、村庄绿化、湿地保护和矿山生态修复为重点,谋划实施了精准灭荒、襄阳国家储备林、鄂北生态防护林、汉江两岸造林绿化四大工程,扎实推进国土绿化,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精准灭荒工程。“十三五”期间,省林业局下达我市2018-2020年造林任务8.54万亩。至“十三五”末,全市完成精准灭荒造林12万亩,超额完成省定三年总任务。

  鄂北生态防护林工程。2018年襄阳市印发《关于建设鄂北生态防护林(襄阳片区)工程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划在鄂北地区实施“八横十二纵”防风林带建设。“十三五”期间,统筹推进“三横三纵”主副防风林带建设,完成绿化里程457.9公里,折合造林10.7万亩。

  汉江两岸造林绿化工程。“十三五”期间,为了显著改善汉江沿线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加快一极两中心建设提供生态屏障,规划在汉江干流沿线个县(市、区)沿岸完成造林任务9万亩,至“十三五”末,全市完成造林4.53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6.75万亩。

  襄阳国家储备林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抢抓政策性银行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策划并推进襄阳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建设总规模68万亩,总投资60.5亿元。在襄城区、东津新区营造示范林6500亩,流转林地1万亩。积极谋划推进二期项目,已完成可研编制和“一案两评”工作。

  “十三五”期间,全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襄阳为总目标,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认真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国土绿化行动加快,资源管护力度加大,森林资源主要指标环比增长。全市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与“十二五”相比均得到较大增长,为“十四五”全市林业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市林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广大群众期盼相比,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全市森林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等突出短板问题还未得到有效改善。

  一是资源分布不均。全市森林覆盖率虽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80%的森林资源集中在南漳、保康、谷城西南山区及宜城西南部、枣阳东南丘陵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只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他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到20%,分布的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二,特别是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围合区域的森林覆盖率不足9%。

  二是森林质量不高。森林蓄积量低,中幼林比例多,成熟林少,全市每公顷森林蓄积量65.40立方米,低于全省每公顷70.39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林分结构简单,树种单一,缺乏层次,大多为灌木、杂木、次生林,乔木比例和混交林比例低;重景观轻生态,建成区及大部分地区的绿化停留在行道树和苗木景观层面,连线成片的林带少。

  三是生态功能不强。我市中心城区及“三北”地区森林资源总量少、质量低,北部森林生态屏障尚未形成,森林生态功能弱NG体育娱乐,特别是秋冬季节空气自净能力和抵御输入型污染能力弱。汉江干流襄阳段全长195公里,河道洲滩沙化问题突出,沿岸水源涵养能力不足。

  “十四五”时期是全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湖北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关键时期,是全市全面深化林业改革、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打造全省重要生态屏障和绿色增长极的战略机遇期,全市林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空间和潜力广阔。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纳入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不断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习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将林业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

  乡村振兴拓展了林业发展空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林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2021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意见》,着重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林业主要工作领域在农村,主要从业人员是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独特优势和作用。一是可以培育建设高质量森林生态体系,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二是利用乡村优势,可以建设发达林业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增效提质。

  林长制改革助推林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1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林长制。湖北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坚决扛起生态大省政治责任,加快构建长江、汉江、清江绿色生态廊道,筑牢生态屏障。林长制改革推进了林业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了林业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市“十四五”林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是国家重要战略,着重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善提升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为深入贯彻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重大战略部署,湖北省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汉江”。襄阳市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襄阳沿江发展规划(2018-2035年)》,要求重点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林业作为襄阳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要顺应大势,抢抓机遇,勇于承担构建汉江流域绿色生态屏障的重大责任,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推进“美丽湖北 绿色崛起”。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要求,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建设美丽生态领秀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决策部署,要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建设美丽湖北,实现绿色崛起。《湖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被确定为“十四五”主要指标之一。《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建设中部绿色崛起先行区;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径;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湖北省谋划推动汉江流域森林城市群建设,编制《湖北汉江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2021-2030)》,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贡献林业力量。襄阳作为“两翼驱动”中重要一翼的领头羊,要强使命,敢担当,引领“襄十随神”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共同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北部阵列。

  襄阳市委、市政府清晰认识到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艰巨性,将林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抓手,聚焦顶层设计,深入推进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成立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市人大将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列入年度专项监督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今后五年林业工作目标,加速推进全域应绿尽绿,进一步牢固生态安全屏障。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暨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重大林业生态项目推进计划》,策划实施8项重大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全面拉动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

  展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市委、市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十四五”是襄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期,要大力推动“全域美丽、诗画家园”建设,打造生态一流的绿色之城,建成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引领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全市林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抢抓机遇,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襄阳市林业资源,尤其是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南保谷等西南山区,襄北地区则十分短缺,森林面积只占全市森林总面积的5.6%,森林覆盖率仅9.13%,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

  全市对“植造森林建生态”新理念认识不深,贯彻不实。一是认识不深。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异龄、复层、混交、全冠、多彩”的造林模式,打造近自然森林,提高森林生态质量。目前造林绿化仍偏重园林造景,片面追求人造景观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建设管理粗放、机制不活。国土绿化建设标准低,管理水平差;未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工程化、项目化、标准化造林推行力度不够,重建设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景观轻生态问题仍然突出。

  策划实施的重大林业生态项目用地基本均涉及基本农田和耕地,农民受林业建设周期长,比价效益低因素影响,积极性不高,土地征收或流转困难;受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文件相继出台的影响,项目建设用地问题更加突出。长期以来林业建设投融资创新机制不够,过多依靠上级财政奖补和地方财政投入,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和争取政策金融支持不够,资金缺口大,项目进展缓慢。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发展理念,围绕“统管资源、统控空间、统建生态”的职责,以建设美丽襄阳为总方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以国土绿化和森林资源管护为重点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引,科学编制林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指导林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坚持市场在林业供给侧改革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不断提高市场在林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能力。坚持深化襄阳市林长制改革,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坚持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碳汇林建设、林业投融资模式。坚持林业科技创新,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应用;建设智慧林业,提升林业信息化水平。

  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保障能力建设,加大涉林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坚持强化法治保障,完善林业地方法规制度体系。坚持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通过政府调节、管理和引入新的市场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及全民参与林业建设经营。

  根据襄阳市地理环境和林情特点,采取分区施策的规划思路,按照“北部扩绿、中部绿美、东南提质、西南增效”定位,统筹推进全市林业生态建设。

  北部区域为平原岗地地貌,是全市农业生产主要地区,人口多,城市扩张迅速,森林资源总量,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较差。应结合乡村振兴,开展大规模植造森林,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中部区域主要是中心城区,城市发展迅速,不断挤占生态空间,城区绿化数量少,面积小,分布零散,不能连接成片,缺少环城生态屏障。应将城郊村镇纳入中心城区森林生态体系,拓展城区生态空间,统筹推进中心城区道路、水系、公园、环城生态屏障等建设,大幅增加城市绿量,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

  东南区域为丘陵地貌,是全市重要经济林建设基地,但森林资源总量一般,森林质量不高,林种结构单一,生态稳定性较差。应加强中幼林抚育、封山育林、低质低效林改造,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提升森林质量。

  西南区域为山区地貌,是全市森林资源最丰富,公益林、天然林集中分布区域。应加强西南山区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完善山区生态系统;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林业路径,以生态保护促经济发展。

  紧紧围绕建设大美襄阳总目标,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巩固扩大“绿满襄阳”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全市生态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林地、森林面积和湿地保护面积逐步增加,林业产业大力发展,森林质量、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全面实施林长制改革,林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到“十四五”末,全市林地总面积稳定在1417.5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5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8%以上,森林年采伐、使用林地控制在省定限额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3‰;森林火灾受害率<0.9‰,自然保护地面积保持稳定,公益林、天然林管护面积不减少,林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8%。林业信息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林业监测和治理能力得到大力提升。

  “十四五”林业发展指标的设定,结合国家、省市“十四五”时期发展要求,重点围绕林业生态网络、林业生态健康、林业生态产业等设置17项指标。具体指标详见表4。

  通过了解襄阳市在国家、省级以及区域层面生态方面承担的地位及功能,根据全市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特征和资源利用的分异性,以及城乡绿化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襄阳市林业功能特征及林业发展方向。

  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襄阳市位于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属于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主要生态功能定位为汉江支流发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集水区、中部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根据湖北省“四屏两带一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襄阳处于汉江流域水土保持带与秦巴山区生态屏障结合的重要节点位置。主要生态功能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濒危珍稀动植物保护示范区、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建设沿江绿色保护带,具备防洪、血防、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态净化等多种功能的沿江综合植被防护体系,涉及谷城县、老河口市、樊城区、襄城区、襄州区、宜城市。

  建设秦巴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促进植被恢复,维护生态系统,确保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涉及保康县、南漳县。

  建设大洪山、桐柏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恢复和保护地表植,涉及枣阳市、宜城市。

  按照国家、省、地区相关规划对襄阳市的生态定位,结合林长制改革,“十四五”期间,全市林业建设总体布局分为“四区”:鄂北岗地区域、中部平原岗地区域、西南山区区域、南部低山丘陵区域。

  范围包括老河口、襄州、枣阳,规划以鄂北生态防护林、 “千村万树”为抓手,统筹推进区域内通道、水系、农田林网建设;发挥区域经济林优势,大力开展果树林建设;对现有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地带进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重建,构建功能完善、斑块稳定的北部生态屏障,解决生态短板问题。

  范围包括樊城区、高新区、鱼梁洲。以中心城区环城生态屏障、出城国省道林荫工程、汉江植物园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为引领,加强区域内通道NG体育娱乐、水系、城区公园、小区绿化等建设;深入推进森林单位创建“十进”活动;统筹推进城郊村镇绿化美化,构建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体系,打造城区森林生态屏障。

  范围包括襄城区、东津新区、宜城市。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山体修复工程,开展襄阳汉江、宜城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建设中心城区南部生态屏障;依托宜城现有的桃、李等林果产业基础,对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大力发展油茶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黄桃等林果新品种,因地制宜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

  范围包括南漳、保康、谷城。管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强化公益林和天然林管护力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强矿山绿化,开展矿区生态修复和治理;以支持保康县建设全省“两山”示范县为抓手,统筹推进南漳、保康、谷城山区县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造绿水青山颜值全面提升、金山银山价值全面实现的襄阳模式。

  “十四五”期间,全市将以建设美丽襄阳为总目标,以扩绿提质增效为总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为根本目的,以森林城市建设为重要载体,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大力推进生态修复,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土绿化空间体系,全方位增加绿色资源总量,全面提升林业生态网络水平。

  充分利用“四荒、四旁”资源,大力开展四荒造林和四旁植树。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9.7万亩,促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结合“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和林长制改革,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森林廊道提升。对全市五年内所有新建、改(扩)建的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开展森林生态廊道提升。选择美观、速生、抗性强的无(少)毛法桐、栾树、国槐、青桐等高大乔木为主栽树种,推行乔、灌、花(草)立体化栽植模式,规划期内,绿化总里程3830公里,折合面积2.8万亩。其中新建道路绿化里程1500公里,折合面积1.5万亩;骨干道路绿化提档升级2330公里,折合面积1.3万亩。

  以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生态、保护水环境、美化水工程为目标,大力实施水系绿化工程, 开展汉江及主要支流、灌区、水库的造林绿化工作。规划期内计划植树1.6万亩,其中库区绿化193个,面积1万亩,渠道绿化89个,面积6000亩。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统领,大力推进水体、湿地生态修复、公园、街头游园、绿道、景观大道等重点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建设,大幅增加城市绿量,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广大市民提供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开展森林城镇建设,推进中心城区、县区、镇区绿化。开展以“森林进机关、森林进校园、森林进社区、森林进小区”等“十进”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森林单位创建活动,拓展绿化空间,做到应绿尽绿。规划期内,全市城区新建公园145个,建设生态廊道24条,实施绿化项目198个,新增绿化面积3.82万亩。

  继续在全市开展“千村万树”行动,统筹推进四级森林乡村创建,围绕村庄见缝插绿,田间地头造林增绿,形成沿路沿水风景林、房前屋后花果林、村中空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全方位立体绿化格局。规划期内,创建森林乡村1978个,折合绿化面积29.96万亩。

  按照“一心、一环、三廊、四带”,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城市生态格局,加强中心城区山体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城市化地区生态提升。围绕岘山、鹿门山、团山等城区内部和周边山体,针对植被破坏、采矿损毁、生态系统脆弱等突出问题,利用人工干预和自然培育等手段,对山体地形地貌及其森林植被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与管控,逐步恢复山体生态功能,综合提升城市山体环境品质,构筑“山城相融、山水相依、多元共生”的生态型、开放式现代城市格局。到 2025 年,完成生态修复19.2万亩,中心城区受损山体地貌基本恢复,破损山体得到有效修复,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升。

  因地制宜对石漠化土地实施治理。结合林业重点工程,以生物治理措施为主,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工程进行综合治理。规划期内完成石漠化治理16.7万亩。

  强化管护措施,落实补偿机制,严格公益林和天然林管护。“十四五”期间管护森林面积974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258万亩,省级公益林69.5万亩,扩大天保面积499.5万亩。

  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文件精神和《湖北省天然林保护条例》,完善天然林管护制度、建立天然林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天然林修复制度、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天然林管护举措,保护好现有公益林,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加大对公益林、天然林管护的投入,逐步提高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缩小公益林、天然林与商品林经营收益差距,提升广大林农保护公益林和天然林的积极性。对易地扶贫搬迁和精准扶贫对象承包的集体山林,符合条件并且农户自愿的,优先纳入保护范围NG体育娱乐,享受国家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政策补助。做好运用“扶贫领域政策落实检查系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确保林业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加快低产(低效)林改造,以改善森林生态系统脆弱现状,提升森林健康水平,丰富森林生态景观。重点加强水系、高铁、高速道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退化林分修复,补植、替换优良乡土树种,按照“异龄、复层、混交、全冠、多彩”植造理念,提升森林景观效果以及防护效益。

  加强中幼龄林抚育,采取透光伐、卫生伐、合理疏伐、割灌、修枝等措施,做好松土、扩穴、追肥等各个抚育环节。加大森林抚育力度,优化林分结构,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规划期内,全市完成中幼林抚育90万亩。

  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等文件要求,在“十三五”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成果基础上,推进全市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控制线范围。继续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过渡时期监督和管理,确保保护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增加。在整合优化基础上,继续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立标、机构建设等相关工作。

  健全森林火灾责任体系,构建全市森林防火监测预报系统,加强重点区域森林防火能力建设,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

  推进森林防火部署和责任落实。及时传达国家、省、市森林防火相关指示精神,层层抓好落实;抓好检查督办,查找隐患,做到查漏补缺;结合林长制改革,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将森林防火纳入各级林长职责范围,实行清单化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交办林长处理。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抓好,清明、“五一”“十一”关键节点宣传;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宣传。推进新技术应用推广。按照国家林草局部署和省林业局安排,推广使用“防火码”和“互联网+防火督查”系统;推广应用全省森林火险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及时获取森林火险监测信息,提高森林火险处置能力。

  针对全市国有林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未形成一体化平台管理,缺少整体预警监测、应急处置体系的现状,“十四五”期间开展襄阳市林场森林防火智能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管护成效。主要建设前端感知体系、森林防火智能预警平台、AI智能识别算法服务系统等12大系统,包含:利用现有通信铁塔,分别架设187套高清及红外热成像摄像机和智能云广播系统;购置39架无人机,移动巡护终端78 套;建设7 个市县级监控指挥中心、39 个乡镇分监控中心。

  按照全市森林火灾发生现状,襄城区、襄州区、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老河口市、宜城市和枣阳市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襄阳市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在一期、二期建设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森林防火存在的短板,继续完善和加强基础设施及设备。建设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配置森林防火装备,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水平,更好保护森林资源。

  加强全市监测预警和检疫执法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综合防治和应急处突能力。推进襄阳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综合能力提升项目,筹建鄂西北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心项目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建立监测体系、应急能力的提升和防控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落实《襄阳市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5)》相关要求,以疫情监测、疫源管控、疫情除治为重点,实施“重点保护一批、主动改造一批、规范除治一批、生态治理一批”等“四个一批”策略,狠抓重点生态区域疫情防控,控制增量,消减存量,坚决遏制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蔓延态势,维护全市森林生态安全。到2025年,全市疫情发生面积不超过11.94万亩,拔除县级疫区2个(樊城区、襄州区),拔除疫点乡镇10个,其中保康县作为秦巴山区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控单位,病死松树数量要下降30%、拔除2个疫点乡镇。老河口市、高新区、东津新区如发生疫情,必须在2025年实现拔除。

  加强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支持产业发展;加强品牌创建,提升产业知名度。

  结合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大力发展油茶、核桃、山桐子、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建设板栗、桃、梨子、柿子、樱桃、石榴、杏树等经济林,实行复合经营发展林下种植,促进农村增美、农民增收。规划期内,完成经济林果提质增效20.4万亩。

  积极探索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新路径,发展“林+”(林+药、林+果、林+畜禽、林+蜂、林+花、林+菌、林+游)模式,提升组织化水平,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促进林下经济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同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林下经济效益扩展林业发展空间。规划期内,发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0家,经营面积200万亩,年均实现产值150亿元。

  以乡土树种培育为主要目标,加快苗圃基地建设,培育本地苗圃龙头企业,培优本地苗木良种,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苗木产业基地,建设汉江流域林木种苗中心,打造鄂西北苗木花卉集散地和交易大市场。规划期内,打造重点苗木企业86家,新建苗木花卉基地153个,面积2.76万亩。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支持林产品产业发展。扶持壮大林业龙头企业,引导涉林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引导企业和专合组织开展绿色生产和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认定,提升产业知名度;加强林产品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鼓励各县市区林业产业园区发展建设,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建设各类林业产业园区为依托,搭 建林产工业发展平台,大力培育森林食品、生物制药、木本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林产加工业,提升林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规划期内,新增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0家。

  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为基础,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建设,推进全域森林旅游示范区、森林小镇等创建工作。加强城市郊野公园、林业观光园等城郊生态游憩场所建设。加快森林康养产业建设,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结合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和风景名胜区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规划期内,力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达到12家。

  推进林业碳汇行动,增强碳汇能力。实施碳汇林业工程,将国土绿化与碳汇林有机结合起来,聘请第三方机构,按照碳汇林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投入生产使用。规划期内,建成碳汇林181.8万亩。

  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活动,建设具有汉江流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基地。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为依托,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基地,展示、宣传森林植被、野生动植物、自然风景等。规划期内,建设生态文化基地10家。

  发挥汉江流域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特色资源优势,开展观花赏鸟、湿地探索、自然教育等具有汉江特色的生态文化活动,吸引公众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创新林业生态文化传播方式,推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举办各类生态科普活动以及爱鸟周、兰花节、桃花节、梨花节、腊梅节等生态文化节事,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和参与意识。

  强化措施,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对现有8587株古树名木全部实行挂牌保护。开发完善古树名木管理系统,,建立古树名木信息数据库,将实物图像、位置信息、生物习性、管护主体、管护措施、文化传说等录入系统,为开展认养活动、加强动态管护打好基础。规划期内,对生长衰弱NG体育娱乐、濒危的古树名木开展“一树一策”复壮修复工作。修复衰弱古树名木373株。

  严格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和林地定额管理、用途限制。加强森林采伐、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管理,确保不超过省定限额。 继续推进全市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占补平衡”机制,襄州区、枣阳市、老河口市“三北”区域占补标准为“占一补二”,其他县(市、区)占补标准为“占一补一”,总体上保持林地资源的占补平衡,确保全市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不因项目建设而降低。

  强化森林资源监测评价和动态管理。 “十四五”期间,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省林业局统一安排部署,开展国家林草生态综合检测评价工作。实现林草生态监测数据统一采集、统一处理、综合评价,形成统一时点的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服务林草资源监管、林长制监督考核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按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盗伐滥伐、非法占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的系列讲话精神,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开展鄂西北(襄阳片区)野生动物保护体系建设;建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推进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开展全市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全面准确摸清现状,进一步掌握全市动植物物种资源种类、贮量和生态地理分布规律等,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精神以及省、市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充分挖掘我市林业资源价值,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完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多元实现路径。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维护林地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林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新投融资服务机制,大力推进森林保险试点。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抓好“两山”示范县建设。以支持保康县建设全省“两山”示范县为抓手,统筹推进全市林业产业发展,按照“生态美、产业优、机制活、百姓富”的目标,把示范县创建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批特色林业产业。

  加快林木种苗选育推广力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设襄阳市优良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项目,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库1.28万亩,林木良种繁育基地30亩、种苗繁育基地1万亩NG体育娱乐。加强选育、审定、推广,选育出1-2个省级林木良种,报送审(认)定。构建生产供应体系,建成1万亩乡土树种繁育基地 ,建设建筑面积为257m2的恒温恒湿种子贮藏库,建好2处以上省市级保障性苗圃。

  提高林业新技术开发研究水平。大力开展山桐子、牡丹、油茶、元宝枫等木本油料的科研工作。开展木本油料亚临界萃取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组织培养、容器育苗等工程化育苗工作,实现苗木生产工厂化、标准化、自动化。开展襄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工作。

  加强林业精细化管理,推进大数据、卫星遥感、北斗、无人机和视频监控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生态建设上的应用,推进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做好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核查和除治管理信息系统、古树名木管理系统、植树造林监管系统、林长制智慧平台的开发完善及应用。建立森林生态指数监测发布制度,定期发布县级行政区域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敦促各级政府加强森林生态建设。

  根据全市鄂北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按照“搭骨架、通脉络、强支撑、抓结合”的工作思路,在“十三五”期间工作基础上,继续推进防护林建设。高标准营造“八横十二纵”防护林带,规划造林9.47万亩。其中,主林带共8条,长度875公里,两侧各按30-50米范围建设;副林带共12条长度468公里,两侧各按10-20米范围建设。

  继续做好襄阳国家储备林工程二期68万亩营造任务。围绕打造汉江生态风光带、构筑鄂北重要生态屏障,重点在沿汉江的滩涂、岸线、两侧山体以及樊城区、谷城县、老河口市、襄州区、宜城市的宜林山地造林。开展支撑体系建设,建设种苗基地,配套建设营林设施、管理设施、森林防火设施、有害生物防治设施、科研监测与技术推广设施等。

  对照国家、市、县(市、区)森林乡村建设标准,“十四五”期间完成1978个森林乡村建设,每个村新栽植乔木1万株以上,折合新增绿化面积29.96万亩。

  沿中心城区绕城高速、襄荆高速、汉十高速实施绿化提升,建设全长105公里总面积3.9万亩的防护林带,优化提升隆中、襄阳东等10个城区高速出入口(含4个在建路口)节点环境。

  对进出城区343公里的国道和省道进行绿化提升,按照道路两侧不低于5米、不少于3排树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其中国道187公里(G207国道119公里、G316国道68公里),省道156公里(S218省道40公里、S217省道6公里、S302省道63公里、S303省道28公里、S305省道19公里)。规划绿化提升5190亩。

  对中心城区的岘山、鹿门山及团山实施生态修复,逐步恢复山体生态系统的自我演替功能,重建结构更加稳定、效益更加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规划修复山体19.2万亩。

  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实施岸线复绿、护堤护岸林和森林质量提升,规划造林13.66万亩。

  规划在高新区团山镇建设汉江植物园,占地面积3349.5 亩。通过汉江流域植物资源收集和其他地区植物引种驯化,全面发挥植物园的植物保护、科研、科普功能,逐步打造集珍稀植物保护繁育、科普宣教、植物观赏、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城市生态名片。

  对襄阳汉江、樊城长寿岛、谷城汉江、老河口西排子湖4 个湿地公园及南河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水资源、水质、生物多样性,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以支持保康县建设全省“两山”示范县为抓手,统筹推进全市林业产业发展,主要包括经济林、林下经济、栎类林抚育与间伐材利用、森林蓄积量提升、林特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等6个板块。规划建设经济林基地23.13万亩,发展林下经济基地16.5万亩,实施栎类林抚育4.05万亩,实施森林抚育31.23万亩,发展林特产品加工产业,建设一批森林人家、森林康养基地。

  推进高新区、襄城区、枣阳市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全域国土绿化,完善和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力争到“十四五”末,全面达到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标准。

  针对襄阳汉江流域水环境容量下降、森林资源总量及森林覆盖率低、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和功能退化等问题,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草等生态要素,规划“十四五”期间开展前期研究编制规划设计,建设汉江百里生态廊道。

  规划沿汉江200米宽建设防护林带,通过多树种搭配、多树种混交的造林模式,提升森林涵养水源的汉江生态防护功能,打造汉江流域湿地文化核心区,林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水生态文明发展先行区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在襄阳市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基础上,通过完善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加强综合调度系统和无人机建设,加强防火通道、防火蓄水池和生物隔离带建设,继续完善全市森林防火体系,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水平,确保高风险区不发生重大、特大森林火灾。

  新建森林防火通道1012.5公里,防火蓄水池166个,生物防火隔离带883公里。

  在森林高风险县市区建设林火视频监控系统79套、卡口视频监控系统51套;配置综合调度系统7套;配置森林防火云广播系统135套,每个县市区配置1台主控电脑。

  配置森林防火设备393 台(辆),其中防火运兵车12辆、消防车30辆、森林巡护摩托车30 辆、背负式风力灭火机114台、割灌机110 台、油锯116 台、高扬程森林消防泵22台和泵房变压器1台。

  根据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汉江生态经济带暨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重大林业生态项目推进计划》内容,以及市局“十四五”项目推进工作任务清单,确定襄阳市“十四五”林业规划建设项目36个,总投资459.6亿元。具体项目详见附表《襄阳市“十四五”林业规划建设项目表》。

  严格按照《襄阳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中生态空间管控分区要求,加强管控区域用途管制,严守生态底线,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依据市域生态空间主体功能分区,大力推进区域绿色发展,开展大规模植造森林,完善生态网络,提升区域生态功能。

  深挖绿化用地潜力,加大矿区生态修复和全域国土整治力度,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森林乡村创建,不断拓展林业建设空间。

  以“三新三化”(新理念、新举措、新制度,工程化、项目化、标准化)为抓手,树立“植造森林”新理念。把传统的国土绿化、植树造林、园林绿化转变为“植造森林”,把绿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到森林生态建设上来。遵从森林建设规律,做到凡绿化必先设计,由粗放的绿化造林向构建成线连片的森林转变;由单一核定绿化面积向考量立体绿量转变;由片面追求人造景观向贴近自然的生态功能转变。推进动植物链健康可持续发展,修复、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构建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体系。

  全面推行工程化、项目化、标准化造林模式,着力解决重建设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景观轻生态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全市国土绿化水平。

  要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高林业技术水平、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各级林长的纽带作用, 重点抓好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建立和完善林业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积极利用科技项目招投标等方式,建立起管理高效、运转协调的林业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力量, 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林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步伐,为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金融支持”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努力破解资金难题。大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积极利用中央、省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国有投资公司投融资作用,争取大额度、长周期、低成本的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金和外资投入到工程建设中;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对有关部门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支持城市森林工程建设;调动市场参与的积极性,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参与工程建设。

  积极落实市委主要领导在岘山调研时提出的加快立法步伐,保护好襄阳的绿水青山要求,大力推进南部山体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相关工作,在“十四五”期间正式颁布实施山体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使南部山体生态保护工作有法可依,进一步优化城区生态格局,提升城市品质形象。

  建立健全林业目标考核机制,将造林绿化、林地保有量、森林资源消耗、森林防火、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等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分解任务、强化督查、严格奖惩、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包含道路及水系绿化,造林4.4万亩。其中道路绿化3830公里,2.8万亩;库区绿化193个,渠道绿化89个,面积1.6万亩。

  新建公园145个,生态廊道24条,实施绿化项目198个新增绿化面积3.82万亩。

  建设总规模9.47万亩,其中主林带共8条,长度875公里;副林带共12条,长度468公里。

  进出城区343公里的国道和省道绿化提升,提升5190亩。其中国道187公里,省道156公里。

  在市辖区195公里汉江两岸200米范围内进行植树造林、抚育管护及森林提质,总造林面积18.3万亩。

  对襄阳汉江、樊城长寿岛、谷城汉江、老河口西排子湖4个湿地公园及南河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

  建设森林防火智能预警系统,主要有:分别建设187个前端感知体系和智能云广播系统;购置39架无人机,移动巡护终端78 套;建设7 个市县级监控指挥中心、39 个乡镇分监控中心。

  力争发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0家,经营面积200万亩,年均产值150亿元。

  聘请第三方机构,按照碳汇林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投入生产使用。建成碳汇林181.8万亩。

  规划建设经济林基地23.13万亩,发展林下经济基地16.5万亩,实施栎类林抚育4.05万亩,实施森林抚育31.23万亩。

  培育、保护珍稀林木;提升森林质量和森林景观;保护名胜古迹;旅游文化体系建设。

  建设襄阳市优良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项目。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库1.28万亩,林木良种繁育基地30亩、种苗繁育基地1万亩。

  建成1万亩乡土树种繁育基地 ,建设建筑面积为257m2的恒温恒湿种子贮藏库,建好2处以上省市级保障性苗圃。

  构建全市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系统。开发完善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核查和除治管理信息系统、古树名木管理系统、植树造林监管系统、林长制智慧平台。


标签:绿化工程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