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135-1857

城市生态IM电竞绿化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4-04-12 08:54:07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IM电竞城市绿化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破坏自然的过程的逆向过程;因为原有的大片森林被砍伐,大量农田被占用,代之以柏油马路、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和桥梁,这些无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构架了城市人群生存的空间。因此,城市绿化是把被破坏的自然通过人工再创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一个与城市化进程同时产生的逆向过程,所以绿地系统应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在植物群体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动态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城市绿地系统在整个城市中起着最活跃、最积极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城市基础设施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城市绿化最主要的功能应该定位在生态上,而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绿化也必然能展示其形态美和动态美,成为美化城市的有生命的景观;在文化领域中缘文化早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民族的及地方的特色,成为当前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城市绿化的主要功能定位在生态上,同时兼有其它多种功能,是完全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及方向的。

  100余年前(英)霍华德发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文,该文是作者在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城乡对立,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提出了为了人民必须城乡协调发展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和农村要给予人民社会的爱和自然的爱。霍华德认为一个中心城市必然有与它相联系的卫星城市群落,即大都市圈的规划构思;认为城市各分支系统一住宅、工厂、道路、绿地、学校等通过重新有序组合,更能自我完善,自我生存,更具活力;城乡应视为一个整体,城市周围的农村则是其支撑系统,它们的土地分配比例应为1:5,城市为1,农村为5.由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应该参照上述思想,使农村在绿地建设面积上、数量上大于城市数倍才能同样成为城市的支撑系统,同时在城市或城镇以永久性绿带来隔离,防止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扩展,而城市中央应有大型的绿地,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伦敦中心自然公园等思想。霍华德田园城市规划思想不仅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构思有实用价值,也对绿化的规划有直接的和现实的发表意义。

  发挥城乡绿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功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绿化建设应以绿色廊道(简称“绿廊”)建设为主体。绿廊指的是从农村开始,经过城市的中心区穿越热岛再进入农村;沿途将“园”(指块状绿地)、“楔”(指楔形绿地)、“环”(指环状绿带)、“廊”(指绿色廊道)连接成生态绿网。绿廊的宽度不小于50m,其中可包括建筑物(但不含成群的高层建筑)、道路和河流;绿廊应以常缘阔叶树种为主、有建筑物处应有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屋顶的及垂直的绿化),使之成为高绿量的绿带,其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绿廊间距以2~3km为宜;绿廊的布设原则,一是整体性指城乡一体化,二是方向性绿廊应顺应本地区盛行的风向设置;三是针对性一方面绿廊应把现实的和规划的大型绿地(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应有意识穿过城市生态环境负荷重、热岛效应严重及旧区改造等地区,使之真正担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四是可行性绿廊布设应沿河沿路,可操作性强且可水绿结合推动河道及道路的整治。通过绿廊纵横布设形成的生态绿同才能发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系统的功能,达到以绿制热、以绿净污,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这也是落实霍华德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举措。

  以上海为例,在外环线以内的绿廊布局,其方向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交织成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绿廊各9条,主干绿廊共6条,内环线以内的三纵、三横主。干道一致,应首先实施。绿廊纵横于城乡、浦西浦东、环内环外,绿廊相互交织成一个具有整体、系统性的生态绿网,它们的建成将把郊区和海上的冷湿空气带进城市,又能对城区热中心进行分割疏解。

  城市绿化的基础是植物,而植物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如何运用植物材料再现城市中的“第二自然”,是长期存在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虽然谁都能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口号,但在城市绿化的实践中,是人居于自然之上还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真正做到人和自然关系很和谐呢?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植物生长的分布区域有明显的地带性,它随地理区域、气候带、地貌等不同而有区别。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中国的植物分布(简称植挪就可分成温带、暖湿带、亚热带、热带……等八个植被区划,我国各个城市均处于不同的植被区划地区范围之内。所选用的植物应该尊重其具有地带性的特性。然而在城市绿化的历史上却常常发生跨越地带的错误,大量引种最后遭到多次失败的教训,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并不少见。以上海为例,大规模引种了适应在较高纬度的华北地区生长好的加拿大杨及二次引种适应在低纬度华南地区生长的检树,结果均全军覆灭。事实上,上海地处中亚热带北缘,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地带,根据前几年对上海城市绿化最常见的乔木和灌木树种调查,前者有68种,后者有105种,上海可用于绿化的植物材料都是很丰富的,当前应该深入到江、浙一带属本地带的区域去挖掘、去发现,先引到城市环境中来种植,成功的就可推广应用,这样才能体现上海城市绿化的特色。

  植物在城市绿化的立地条件中发挥其功能,还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则,这个原则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指必须应用地带性植物;二是指必须适应城市特殊立地条件的植物种。这里重点指后者。如行道树先要按地带性原则选定树种,再要它在立地条件最差环境生长发育,但对它的功能要求却最高。人们常强调后者,而不注意创造有利于行道树生长发育人工可以改善的立地条件,对于因此而生长欠佳的树种又不能用两分法评价,而是一有缺点就全盘否定。所以,在一些城市存在着随便更换行道树种的问题,如在上海的一条道路,解放以来换的树种就达十余种之多,甚至连世界着名行道树种之一的法国梧桐,也因其“冠”“法国”两字在五十年代末被认为是崇洋了,曾一度被否定,当时外省市公。郑付情地大批运走,在那里发挥了良好的绿化功能。这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种从南到北不少城市几乎都以“四大件”当家,即法国梧桐、雪松、广玉兰、香樟,使城市绿化面貌显得很单调,而长成大规格的行道树却寥寥无几的根本原因,历史事实证明,只要对城市特殊立地环境及养护管理稍加改善,在一般的城市中,可以选种的行道树种至少有十余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绿化功能。再有,从园林绿化设计风格上也很难看到各地‘曙二自然“的特色。近年来;建筑业的欧陆风刮到了城市绿化中来,不管大城市、小城市都风行从国外进口草种大铺草坪,在有的地方甚至拔掉大树铺草坪,在人们心目中城市绿化的现代化就等于铺设草坪。我们不否认城市需要一定数量的草坪创造开敞绿色的空间,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这是必要的。经过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多的草坪不仅因其生态效益小于同面积上种植的树木,而且投入和以后的管护工作量均大大超过后者,因此,多种乔木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还要在主要景点移栽些大规格的乔木以显示大城市美丽的形象,也是需要的。但是,大规格甚至特大规格的乔木是在自然界人。十年才形成的自然资源,将其移栽到城市的特殊环境中来,要求保证成活而且还要求保持原来高大的树干和宽阔的树冠的外形就一定要有严密的技术措施和足够的资金。因此,根据我国的资源、资金、技术力量等实际情况应该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再次刮风。

  当前,有些城市提出把“森林引进城市”的口号,我们认为这个口号更加贴近‘自然“,更易被城市的人们所接受。”森林“不是一株株大树的机械总和;而是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组成的植物群落,它们与微生物、动物及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和有机的整体。这种森林型的植物群落占用土地少,能充分利用地下和地上部分的自然资源(如光、热量、水分、矿物质等),在同样的空间叶面积指数最多、绿量最大,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最高。因此,在人多地少的大城市中是最适宜的。

  如何实施把“森林引进城市”的措施呢?不是真的把一座森林搬进来,而是应该到属本地带的自然界去调查植物群落的种间组成及其空间结构,再在城市内调查保留有15年以上历史的人工或自然植物群落;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出符合项极群落原理的植物群落,在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中逐步形成以稳定的、优化的植物群落为基本单元。因为它们不仅有本区域41植物地带性的特征,而且,绿量高、生态效益显着,又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繁植的场所,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基地,还为城市中人们创造一个回归自然的美好意境。

  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现在,植物又被作为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市绿化在各行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城市绿化必须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城市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至今仍有很多人把城市绿化作为观赏和装点城市为目的,城市绿化工作者要挖潜增效建设城市绿化最本质的内涵,而不是形式,即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最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这一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斗争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改善市民生活、工作以至生存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城市是人类聚居从事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特殊的生存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建筑物越来越密集。人们深刻认识到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潜在的制约因素。以绿地为核心,建立一种对城市用地及空间布局上具有先导作用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城市化条件下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现代文明,对于城市来说也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问题。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人们迫切地需要改变工作、生活的条件,以充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使城市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为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罕见的变化、极大的繁荣和对未来的希望。

  一场由环境污染、人炸、资源破坏引发的城市生态革命正在全球兴起,人类从工业化社会转向更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营造绿色环境、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建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模式和目标。园林绿化对以上问题的解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办法,对人类回归自然和改造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巨大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在城市建设中对原有的自然环境要进行合理的保护,要因地制宜,尽量避免人为的大拆大建和大砍大造。而且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实质上也是一个根据人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生存规律的要求对城市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再创造的过程,而新的人工环境必须顺应自然、符合生态规律,可为子孙后代持续利用,从国外许多成功例子可以看出,城市园林绿化空间越大,城市的发展前景就越大。

  园林绿化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大区域乃至全球环境的基础之一,大力开展植树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为城市增加自然因素,是最根本、最积极的措施,做好城市绿化工作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净化城市环境的根本手段,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基本途径。发展绿地广植树木是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最积极、最稳定、最长效、最经济的手段。21世纪将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世纪,因而,大力保护自然和绿满全球将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发展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复杂而周期漫长的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进行努力。

  人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体,也是城市生态的最大受益者。城市环境是人类聚居的环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就要求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园林绿化,必须以为人服务为根本原则,针对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根本目的,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通过科学的设计,创造安静、舒适、优美、有益健康的人居环境,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城市生态与自然生态最根本的区别是人的参与。城市绿化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科学绿化,尊重自然法则,防止毁坏原有绿地及水系,把城市的人工绿地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绿地相结合,使园林绿化在最大程度上与自然环境相统一,并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坚持科学绿化,还要考虑到城市绿化的不同功能和用途,进行科学的选配。注意常绿与落叶树种配比,注重植物色彩变化。不仅使植物形体上美感,视角色彩上也应保证有美的享受,以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根据不同地区和小区的污染气体种类,分别选择抗污染的植物。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事业,单靠城市维护费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实现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保证,必须贯彻“人民园林人民办,园林绿化人民建”的方针,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多方筹资,共同创建。各社会单位密切配合、努力完成各项绿化建设任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城市绿化、人人支持城市绿化的新风气。

  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是与城市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工业的发展引发了很多问题的出现,包括城镇人口剧增、规模急剧膨胀、环境日益恶化和生态受到严重威胁等等。人类在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形势下,必须改变现存环境,需要主动地改善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城市园林绿化是体现多功能、持久的综合功效的事业,对环境的生态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城市各方面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未来的城市将是持续地良好运行的“生态园林化城市”。城镇园林绿化可以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通过深入分析考察现代社会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变迁,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园林绿化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绿园林化工作者在设计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顺应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在规模地改造原有城市、建设新的城市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化在形成现代城市新景观和改善城市环境质地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要在科学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处理好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现代城市生活。

  [1] 林培勋.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J].北方园艺.2009,(4).

  [2] 周剑平.城市园林绿化与和谐宜居环境[J]. 健康人居环境2011,(1).

  [3] 吴之光.园林绿化建筑、市政设施与城市环境[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5).

  城市绿化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破坏自然的过程的逆向过程;因为原有的大片森林被砍伐,大量农田被占用,代之以柏油马路、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和桥梁,这些无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构架了城市人群生存的空间。因此,城市绿化是把被破坏的自然通过人工再创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一个与城市化进程同时产生的逆向过程,所以绿地系统应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在植物群体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动态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城市绿地系统在整个城市中起着最活跃、最积极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城市基础设施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城市绿化最主要的功能应该定位在生态上,而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绿化也必然能展示其形态美和动态美,成为美化城市的有生命的景观;在文化领域中缘文化早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民族的及地方的特色,成为当前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城市绿化的主要功能定位在生态上,同时兼有其它多种功能,是完全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及方向的。

  100余年前(英)霍华德发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文,该文是作者在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城乡对立,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提出了为了人民必须城乡协调发展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和农村要给予人民社会的爱和自然的爱。霍华德认为一个中心城市必然有与它相联系的卫星城市群落,即大都市圈的规划构思;认为城市各分支系统一住宅、工厂、道路、绿地、学校等通过重新有序组合,更能自我完善,自我生存,更具活力;城乡应视为一个整体,城市周围的农村则是其支撑系统,它们的土地分配比例应为1:5,城市为1,农村为5.由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应该参照上述思想,使农村在绿地建设面积上、数量上大于城市数倍才能同样成为城市的支撑系统,同时在城市或城镇以永久性绿带来隔离,防止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扩展,而城市中央应有大型的绿地,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伦敦中心自然公园等思想。霍华德田园城市规划思想不仅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构思有实用价值,也对绿化的规划有直接的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发挥城乡绿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功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绿化建设应以绿色廊道(简称“绿廊”)建设为主体。绿廊指的是从农村开始,经过城市的中心区穿越热岛再进入农村;沿途将“园”(指块状绿地)、“楔”(指楔形绿地)、“环”(指环状绿带)、“廊”(指绿色廊道)连接成生态绿网。绿廊的宽度不小于50m,其中可包括建筑物(但不含成群的高层建筑)、道路和河流;绿廊应以常缘阔叶树种为主、有建筑物处应有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屋顶的及垂直的绿化),使之成为高绿量的绿带,其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IM电竞,绿廊间距以2~3km为宜;绿廊的布设原则,一是整体性指城乡一体化,二是方向性绿廊应顺应本地区盛行的风向设置;三是针对性一方面绿廊应把现实的和规划的大型绿地(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应有意识穿过城市生态环境负荷重、热岛效应严重及旧区改造等地区,使之真正担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四是可行性绿廊布设应沿河沿路,可操作性强且可水绿结合推动河道及道路的整治。

  通过绿廊纵横布设形成的生态绿同才能发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系统的功能,达到以绿制热、以绿净污,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这也是落实霍华德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举措。

  以上海为例,在外环线以内的绿廊布局,其方向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交织成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绿廊各9条,主干绿廊共6条,内环线以内的三纵、三横主。干道一致,应首先实施。绿廊纵横于城乡、浦西浦东、环内环外,绿廊相互交织成一个具有整体、系统性的生态绿网,它们的建成将把郊区和海上的冷湿空气带进城市,又能对城区热中心进行分割疏解。

  城市绿化的基础是植物,而植物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如何运用植物材料再现城市中的“第二自然”,是长期存在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虽然谁都能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口号,但在城市绿化的实践中,是人居于自然之上还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真正做到人和自然关系很和谐呢?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植物生长的分布区域有明显的地带性,它随地理区域、气候带、地貌等不同而有区别。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中国的植物分布(简称植挪就可分成温带、暖湿带、亚热带、热带……等八个植被区划,我国各个城市均处于不同的植被区划地区范围之内。所选用的植物应该尊重其具有地带性的特性。然而在城市绿化的历史上却常常发生跨越地带的错误,大量引种最后遭到多次失败的教训,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并不少见。以上海为例,大规模引种了适应在较高纬度的华北地区生长好的加拿大杨及二次引种适应在低纬度华南地区生长的检树,结果均全军覆灭。事实上,上海地处中亚热带北缘,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地带,根据前几年对上海城市绿化最常见的乔木和灌木树种调查,前者有68种,后者有105种,上海可用于绿化的植物材料都是很丰富的,当前应该深入到江、浙一带属本地带的区域去挖掘、去发现,先引到城市环境中来种植,成功的就可推广应用,这样才能体现上海城市绿化的特色。

  植物在城市绿化的立地条件中发挥其功能,还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则,这个原则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指必须应用地带性植物;二是指必须适应城市特殊立地条件的植物种。这里重点指后者。如行道树先要按地带性原则选定树种,再要它在立地条件最差环境生长发育,但对它的功能要求却最高。人们常强调后者,而不注意创造有利于行道树生长发育人工可以改善的立地条件,对于因此而生长欠佳的树种又不能用两分法评价,而是一有缺点就全盘否定。所以,在一些城市存在着随便更换行道树种的问题,如在上海的一条道路,解放以来换的树种就达十余种之多,甚至连世界著名行道树种之一的法国梧桐,也因其“冠”“法国”两字在五十年代末被认为是崇洋了,曾一度被否定,当时外省市公。郑付情地大批运走,在那里发挥了良好的绿化功能。这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种从南到北不少城市几乎都以“四大件”当家,即法国梧桐、雪松、广玉兰、香樟,使城市绿化面貌显得很单调,而长成大规格的行道树却寥寥无几的根本原因,历史事实证明,只要对城市特殊立地环境及养护管理稍加改善,在一般的城市中,可以选种的行道树种至少有十余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绿化功能。再有,从园林绿化设计风格上也很难看到各地‘曙二自然“的特色。近年来;建筑业的欧陆风刮到了城市绿化中来,不管大城市、小城市都风行从国外进口草种大铺草坪,在有的地方甚至拔掉大树铺草坪,在人们心目中城市绿化的现代化就等于铺设草坪。我们不否认城市需要一定数量的草坪创造开敞绿色的空间,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这是必要的。经过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多的草坪不仅因其生态效益小于同面积上种植的树木,而且投入和以后的管护工作量均大大超过后者,因此,多种乔木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还要在主要景点移栽些大规格的乔木以显示大城市美丽的形象,也是需要的。但是,大规格甚至特大规格的乔木是在自然界人。十年才形成的自然资源,将其移栽到城市的特殊环境中来,要求保证成活而且还要求保持原来高大的树干和宽阔的树冠的外形就一定要有严密的技术措施和足够的资金。因此,根据我国的资源、资金、技术力量等实际情况应该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再次刮风。

  当前,有些城市提出把“森林引进城市”的口号,我们认为这个口号更加贴近‘自然“,更易被城市的人们所接受。”森林“不是一株株大树的机械总和;而是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组成的植物群落,它们与微生物、动物及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和有机的整体。这种森林型的植物群落占用土地少,能充分利用地下和地上部分的自然资源(如光、热量、水分、矿物质等),在同样的空间叶面积指数最多、绿量最大,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最高。因此,在人多地少的大城市中是最适宜的。

  如何实施把“森林引进城市”的措施呢?不是真的把一座森林搬进来,而是应该到属本地带的自然界去调查植物群落的种间组成及其空间结构,再在城市内调查保留有15年以上历史的人工或自然植物群落;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出符合项极群落原理的植物群落,在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中逐步形成以稳定的、优化的植物群落为基本单元。因为它们不仅有本区域41植物地带性的特征,而且,绿量高、生态效益显著,又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繁植的场所,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基地,还为城市中人们创造一个回归自然的美好意境。

  城市是人类聚居从事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特殊的生存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建筑物越来越密集。人们深刻认识到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潜在的制约因素。以绿地为核心,建立一种对城市用地及空间布局上具有先导作用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城市化条件下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1]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现代文明,对于城市来说也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问题。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人们迫切地需要改变工作、生活的条件,以充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使城市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为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罕见的变化、极大的繁荣和对未来的希望。 [3]

  一场由环境污染、人炸、资源破坏引发的城市生态革命正在全球兴起,人类从工业化社会转向更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营造绿色环境、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建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模式和目标。 [5]园林绿化对以上问题的解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办法,对人类回归自然和改造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巨大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在城市建设中对原有的自然环境要进行合理的保护,要因地制宜,尽量避免人为的大拆大建和大砍大造。而且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实质上也是一个根据人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生存规律的要求对城市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再创造的过程,而新的人工环境必须顺应自然、符合生态规律,可为子孙后代持续利用,从国外许多成功例子可以看出,城市园林绿化空间越大,城市的发展前景就越大。

  园林绿化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大区域乃至全球环境的基础之一,大力开展植树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为城市增加自然因素,是最根本、最积极的措施,做好城市绿化工作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净化城市环境的根本手段,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基本途径。发展绿地广植树木是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最积极、最稳定、最长效、最经济的手段。[8]21世纪将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世纪,因而,大力保护自然和绿满全球将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发展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复杂而周期漫长的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进行努力。

  人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体,也是城市生态的最大受益者。城市环境是人类聚居的环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就要求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园林绿化,必须以为人服务为根本原则,针对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根本目的,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通过科学的设计,创造安静、舒适、优美、有益健康的人居环境,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城市生态与自然生态最根本的区别是人的参与。城市绿化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科学绿化,尊重自然法则,防止毁坏原有绿地及水系,把城市的人工绿地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绿地相结合,使园林绿化在最大程度上与自然环境相统一,并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坚持科学绿化,还要考虑到城市绿化的不同功能和用途,进行科学的选配。注意常绿与落叶树种配比,注重植物色彩变化。不仅使植物形体上美感,视角色彩上也应保证有美的享受,以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根据不同地区和小区的污染气体种类,分别选择抗污染的植物。[10]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事业,单靠城市维护费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实现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保证,必须贯彻“人民园林人民办,园林绿化人民建”的方针,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多方筹资,共同创建。各社会单位密切配合、努力完成各项绿化建设任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城市绿化、人人支持城市绿化的新风气。

  通过深入分析考察现代社会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变迁,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园林绿化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绿园林化工作者在设计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顺应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11]在规模地改造原有城市、建设新的城市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化在形成现代城市新景观和改善城市环境质地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要在科学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处理好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现代城市生活。

  [2]周剑平.城市园林绿化与和谐宜居环境[J]. 健康人居环境2005.(1):151

  [3][6][11]吴之光.园林绿化建筑、市政设施与城市环境[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1):1、2、3

  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从实践中逐渐开始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往我们评定一座城市的发达程度,主要看这座城市的经济基础、科技水平、体制完善程度、城市规模等因素。现如今在这些条件上又加了一项很重要的评定标准,那就是生态环境的建设情况。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紧张,绿化面积严重不足等等城市问题相继产生,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由于生态环境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成为了一个城市形象的标志,是反映城市内部人文特色的关键。同时,城市绿化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其也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文明逐渐形成,人类的生产、生活开始集约,人类开始集中聚居,远离大自然。因此,只能在城市中建设公园、绿地、小桥流水、绿茵草坪来满足对大自然的渴望。无论在城市的公园中还是在街道上,尤其是在小区、机关、学校等场所的绿化中,园林式景观种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类对城市绿化建设尤为重视,为人类提供了更方便、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进一步改进了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园林植物的种类繁多,花色鲜艳,具有形态、色彩、风韵、气味等代表美的特色,观赏性极强,且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利用植物的美,搭配出靓丽的风景。园林植物还有减弱噪声、阻滞尘埃、固氮释氧、提高空气质量、减轻空气污染等作用,所以,人们通过栽种树木、花草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可以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

  城市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建立稳定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公益事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个城市的公共绿地、公园及城市边缘等的建设,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从而改善城市的小环境,因此,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城市循环发展。

  城市绿化系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并且能净化城市空气、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同时,还有预防自然灾害的作用。我国虽然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很少考虑城市防灾要求,缺少应对各种灾害的必要辅助措施,但是城市的绿地在城市防灾过程中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相对较多,首先是由于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影响,绿化林木有可能受到环境污染,从而引起开花少,结果少甚至不结果、不开花等现象而影响观赏价值。其次是受到城市环境影响的绿化林木,会出现枯倒、病虫害等影响环境的美观及树种的观赏价值。另外,是容易受到人类的破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目前我国在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中,尤其是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工作中尚为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规范以及管理手册。在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以及规划过程中就会造成在绿化规划方面、设计以及建设、监理方面的工作缺少一些具体的、可参照的行为标准,这也给相关的管理机构进行工作检测以及监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近年来我国虽然极力倡导生态城市的建设,但对于绿化区域还不能做到合理分配,各地区绿化面积均衡的效果,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老城区的生态建设方面。并不是每个城市居民都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大部分市民还是选择老城区这种房价较低的居住环境.而城市的管理者一般侧重于新城区的绿化建设情况,忽略了老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这就造成了老城区绿地率偏低,屋顶绿化以及乖直绿化应用不广的现象。

  城市的生态化表现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一切的自然资源,对于生态结构不完善的地区要进行绿化工作,从而保障此地区生态环境结构的合理性。而这些工作的正常进行,除了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还离不开资金的不断投入。就算是没有生命的建筑物,经过风吹雨打,年久失修之后,也要进行必要的拆迁重建,更何况是有生命特征的生态环境,为了其能始终保持健康的活力,定期进行维护室必要的工程项目。虽然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设置物业部门来维护绿化,但是有些资料显示IM电竞,在一部分老城区内,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物业部门,无法对老城区的生态环境进行长久的管理,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使得居住区在绿化以及养护工作中形成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的现象,甚至可能发生,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绿化区域后,在第二年就丧失了当时建设的目的和效果,居住环境又恢复到从前的荒凉迹象。

  寻找屋顶绿化的发展途径屋顶绿化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而言,屋顶绿化就是脱离了在地标种植的技术,实现了在阳台、屋顶、天台等高低进行绿化建设。推行屋顶绿化政策,有利于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在一个城市中,屋顶、阳台灯场所常常被人们忽略,成为了囤积货物的场地,实际上屋顶的面积并不比土地资源小多少,充分的利用屋顶资源,可以完善生态体系,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但是这种屋顶绿化规划建设的投入资金要比地表绿化建设大,在维护方面也比较麻烦.所以为了保证屋顶绿化建设的正常实行,国家和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相宜的开发政策,不断灌输市民支持屋顶绿化的方案,建立屋顶绿化的实验项目,从而发现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根据老城区的绿地率偏低的问题,我们可以加大老城区的绿化面积,以保持新老城区绿化面积的均衡状态。而且由于老城区的城市化建设较慢,建筑的坚固度、实用度有所欠缺,大量的绿化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往往老城更新时,曾经突入大量成本所建的绿化会被工程所破坏,所以,在考虑这种情况后,对老城区的绿化建设应更多考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绿化改造及补植,而不是完全植入新的植被,最好采用本地特色鲜明、抗早、容易成活的植物,为维护工作提供便利。

  综上所述,绿化工作在城市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国外大多数国家也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虽然我国当今在城市的建设绿化工作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也依旧存有着相对较多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以及重视城市绿化方工作,以确保我国的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有序、健康及规范的发展下去。

  舟山,地处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口,是中国唯一以群岛组成的港口城市。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适合多种园林植物的生长,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条件得天独厚;由于地处海滨,陆域面积小,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绿化用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发展并推广城市立体绿化势在必行。

  狭义的立体绿化是指充分利用地面上的不同立地条件,运用现代建筑和园林中的各种技术与手段,选择各种不同的植物栽植于人工改造的环境中,形成多层次复合式的绿化,尽可能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美化城市环境的目的。它是解决人和建筑物两者与绿化争地的矛盾、满足城市绿化要求的唯一最佳措施。广义的立体绿化还包括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乔灌草科学搭配,即增加单位面积绿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生态效益,同时也是构建生态型园林城市的必然要求。

  ⑴占地少,可利用的载体十分丰富,如墙面、屋顶、花架、围栏、城市桥体等,而且大大地美化和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⑵养护管理费用低,如用于立体绿化形式之一的屋顶绿化的许多植物生长迅速,抗寒、抗旱、适应性强、管理粗放,大大缩减了园林绿化的维护费用。

  ⑶美化构筑物。立体绿化不仅能软化建筑物的生硬感,而且能丰富使用者的视觉环境。

  我市立体绿化可应用的形式众多,城市园林建设中常见的有墙面绿化、屋顶绿化、花架棚架绿化、阳台窗台绿化、篱笆栏杆绿化、城市桥体绿化、立体花坛绿化等。不同形式的绿化方式丰富了城市园林植物景观,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能有效地消除或者减轻城市中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人美的享受和视觉层次感。

  藤本植物是立体绿化的主要植物种类。绝大部分的攀缘方式是植物为获得适宜的光照条件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一种生长方式,根据藤本植物的生物习性通常可分为缠绕类、卷须类、吸附类和悬垂类等四大类型。

  ⑴缠绕类。依靠自身缠绕支持物而攀缘。是最常见、应用范围最广泛的藤本,其特点攀缘力较强。我市可供选择的这类植物有紫藤、长春油麻藤、金银花和铁线莲属、猕猴桃属的部分种类。

  ⑵卷须类。依靠特殊的变态器官――卷须而攀缘。卷须可以分为茎卷须、叶卷须、花序卷须,在我市可应用的代表植物分别有西番莲、炮仗花、珊瑚藤;这类攀援植物主要应用于庭院的棚架、门厅、绿廊等立面垂直绿化。

  ⑶吸附类。这类植物具有气生根或吸盘,大多攀缘能力强,是墙壁、岩石等表面绿化的理想材料。目前我市可应用的有爬山虎属、常春藤属植物、及络石、薜荔、异叶爬山虎。

  其它的植物材料主要应用在坡度不太大的坡地绿化或屋顶花园等情况下的立体绿化中,满足土壤安息角的坡度或是有固土装置的坡地除了种植藤本植物,可以种植一些草本或灌木以丰富景观效果。

  推广城市立体绿化有助于节约土地资源,缓解我市绿化用地紧张的局面,同时发展立体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面积得增加城市绿量面积,能有效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净化空气方面、调节温湿度方面、降噪、缓解空气中负氧离子少所产生的“城市病”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消耗能量多IM电竞,排出的热量多。在建筑物密集的中心区,由于空气的流通性差,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造成其温度要比城市区域高出几度形成了“热岛”。即“热岛效应”,但据调查证实,有植被的地方在太阳的直接照射下,其温度要比没有植被时低3-5℃。植被越多温度降低得越多。如果我们城市里的所有建筑都能进行立体绿化,那么这城市中的“热岛”效应也就可以减轻甚至可以消除。这样城市人群的生活质量就可以大大提升。

  立体绿化工程是一项综合、长期的工程,需要园林局、建设局、环保局等众多部门共同努力与合作配合。因此政府有必要根据我市的现实绿化状况来制定符合舟山市立体绿化政策,使我市的立体绿化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还应制定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保证更好的科学的规范和指导城市立体绿化建设,促进立体绿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城市立体绿化体系规划中,应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考虑立体绿化在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把立体绿化作为增加城市绿量、解决有限绿地面积不能满足实现城市生态平衡的绿化要求的重要途径予以考虑,循序渐进地科学发展。把立体绿化统一考虑进去规划设计,并且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合理的立体绿化形式,充分发挥立体绿化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4.3 做好立体绿化的维护工作,出台优惠奖励政策,发展舟山特色的立体绿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生态建设成为研究的热点,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保护和生态营建成为组织城市空间景象艺术和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科学生态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城市化背景条件下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本文提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概念,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囿于城市内部绿地系统的研究上,没有能够跳出城市的范围,没有从区域生态的角度来建立科学的规划生态观;改变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停留在城市绿化种植、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以及改善城市居民物质生活质量的层面上,忽视对人精神心理环境的关怀和环境文化的塑造。

  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象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笔者认为城市绿地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一种绿色公共开放空间,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的,以绿化种植面积占主体的城市建设用地(或水面)。城市绿地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一种生活场所,它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只有处于生活状态(相对于生存状态)的人才有能力营建和享用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发展过程,城市绿地系统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拓展,这是对其功能特质和真实内涵不断认识的结果。笔者认为,城市绿地系统是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城市绿地有机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复合功能。

  为了整合城市绿地系统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以及赋予城市绿地系统真实内涵,笔者拟用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概念来弥补城市绿地系统概念的研究空间上的不足,其目的不是否定城市绿地系统,而是试图从概念上统一其应有的园艺、生态及空间的真实内涵。为了保持与国家标准的衔接,从而使之更具应用价值。在英文译名上与国标名称保持一致,即“Urban Green Space System”而非“Urban Greenland System”,以体现其生态空间的涵义。在此思想指导下,将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作如下界定:狭义上,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指在城市区域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空间景象艺术和居民休闲娱乐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市郊农田、森林及绿色通道(Greenway)和自然的水域;广义上,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指对大自然生态平衡有积极作用、在人居环境中发挥平衡功能、对城市生态有直接影响,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所有绿色生态空间和自然的水域。

  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系统性必须以城市的区域生态协调为基础,我们以往形成的误区在于每个城市构想自己的城市绿地系统,却忽视了城市是在大自然中的这一基本事实。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城市网络中的基质,而不是单个城市的留白。因此,划分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空间层级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能使我们能够更加明晰各个空间层级规划的工作重点,也能使我们更加清晰认知各个层级的功能特质和生态内涵。

  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应分为三个层级:宏观——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中观——城市绿地系统、微观——城市绿地。宏观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针对城市的区域生态协调、大自然生态平衡和生物圈保护而言的;其规划的界域应突破传统的以地区行政界域来确定规划界域的方法,应以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安全保护系统为原则,按照区域生态域的实际状况、城镇空间分布、自然地貌空间特征等进行合理的界定;因此,不同的区域生态域,其规划的界域是不尽相同的;其功能特质主要是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区域生态平衡、提供农业经济生产、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输入以及为城市居民提供郊野游憩功能需要,它也是城市生态问题解决的先决条件。中观的城市绿地系统是针对城市自身生态而言的,其研究范围应该是城市市域及影响城市生态的周边地域的绿地系统。其功能特质应该是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功能的复合。微观的城市绿地主要是城市公共和住区的绿地,其功能特质是市民休闲游憩生活空间的创造、精神心理健康的环境保证以及环境文化的塑造。从城市生态的物质层面上来看,中观的城市绿地系统和微观的城市绿地不可能解决城市生态的本质问题,城市的生态主要靠周边地域生态系统乃至区域的生态系统来完成。宏观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研究才是解决城市生态本质问题的关键。

  依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通过对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层面结构的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构成要素已经不是单纯的土地、植物两大要素,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空间层面不是单纯的城市范围,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复合系统。因此,我们必须全方位的认识其功能特质才能指导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建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也必然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全方位的功能。

  笔者提出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和传统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绿地的空间范围是有很大区别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空间范围的确定,即规划界域的确定应突破传统的以地区行政界域来确定规划界域的方法,应以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安全保护系统为原则,依据依照区域生态域的实际状况、城镇空间分布、自然地貌空间特征等进行合理的界定。因此,不同的区域生态域,其规划的界域是不尽相同的。

  传统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范围的确定,即规划界域的确定是按城市行政界域来确定的,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区域生态域的整体结构,对城市生态不利。城市绿地的空间范围一般按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地块的划分来确定,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用见缝插针的布局形式,大规模成系统的城市绿地建设尚属少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绿地系统整体的生态服务效益。

  根据城市生态的理论研究,我们必须考虑城市生态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的整体耦合和生态协调。因此,考虑到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界域的弊端,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空间范围理论上是包含城市绿地系统空间范围,笔者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绿地归结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中观和微观层级,一并纳入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研究之中。

  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的针对主体是有所侧重的,一共构筑了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三个层级——宏观、中观、微观。城市绿化空间系统针对的主体是城市的区域生态环境,其目的是追求城市的区域生态协调、大自然生态平衡,乃至生物圈保护。城市绿地系统针对的主体是城市自身,其目的是追求城市自身物质空间环境的生态。城市绿地针对的主体是人,其目的是追求居民精神心理健康和环境文化的塑造。

  宏观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中观的城市绿地系统、微观的城市绿地三者的功能侧重是不同的。从城市生态的意义上来说,宏观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和中观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物质生态上,强调对大自然和城市生态的作用;微观城市绿地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精神生态上,强调对人的作用。

  基于前文关于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理论的层面结构的界定以及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空间层级结构和功能特质的认识,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生态特质是功能特质在空间层级上的反映。即宏观上针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中观上针对城市生态的作用,微观上针对人的作用。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实现具有与城市生态实现相类似的特征,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市对象,其生态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是不尽相同的。

  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建构首先应遵循城市科学生态的理念,在建设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时应坚持城市生态的原则。其次,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建构必须从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三个层级:宏观——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中观——城市绿地系统、微观——城市绿地来研究具体的生态建构途径,从而实现城市的“科学生态”。

  宏观层面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针对城市的区域生态协调、大自然生态平衡和地球生物圈保护而言的,它是城市生态问题解决的先决条件。宏观层面的绿地生态中,城市内部的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城市需要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支持,这决定了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大小影响整个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城市用地属于生态消费型,而区域的自然环境则属于生态生产性,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周边的区域自然环境共同组成了遵循“生态学金字塔”规律的生态系统。从宏观层级上分析,城市用地应科学紧凑,保持城市用地面积在整个区域生态系统中占有尽量小的空间比例,同时必须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小用地规模,不应盲目的扩大城市用地面积,给城市周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过重的负荷,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或者全球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此外,还应加强区域和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用地整合,进行区域生态空间管制。

  中观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是针对城市自身生态而言的,除研究市域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构筑和生态保护外,主要研究城市内部的城市绿地系统。在中观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中,城市绿化用地的合理比例要讲究生态科学性。在以往的绿地生态研究中,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生态功能的发挥,很多人认为城市绿地整体数量越大,城市生态环境越好。笔者认为一定规模范围内的绿地可以改善和调节城市气候,增加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但是过量城市绿化用地会导致城市规模的相应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的不足,对城市经济发展不利,这同样会给宏观层级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造成影响。此外,人为干扰因素作用下的城市绿地远比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绿地生态效率低。坚持城市绿化用地规模的合理科学性不仅能够对城市生态有益,更有益于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

  微观层面的城市绿地主要是针对城市公共和住区的绿地,其功能特质除一定生态功能之外,主要是市民休闲游憩生活空间的创造、精神心理健康的环境保证和环境文化的塑造。城市绿地的生态建设分为物质生态建设和精神生态建设以及相对意义上的环境文化生态建设。物质生态建设为城市公共和住区绿地对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作用,精神生态建设则是城市公共和住区绿地对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空间的创造和精神心理健康的功能,并从环境文化的塑造上,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和城市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开拓。

  总之,在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中,城市绿地的物质生态环境建设与精神生态环境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站在城市规划的专业角度和人文精神的情怀,我们应该对城市绿地的精神和文化生态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加强绿地的游憩功能,为城市居民塑造更多的户外游憩和交往的绿色空间。

  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建构必须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三个层面入手,针对不同的研究层面,其研究的主体对象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宏观上应强调城市用地的科学节约和紧凑;中观上应强调城市绿地规模的科学合理和城市绿地的连续有机;微观上应强调城市绿地的精神生态建设,注重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空间的创造和精神心理的健康,并从环境文化的塑造上体现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通俗的讲就是把森林引入城市,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防治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所以,发展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的拟森林环境,是城市绿化的主要内容。树、花、草是城市绿化中的三要素,均是城市绿化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要因地制宜采用相应手段,获得最佳生态效益。

  城市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从城市绿地系统角度,绿地的布局、规模应重视城市景观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进行布局,按需建绿和扩绿,并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从绿地群落角度,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以下作用:净化城市空气、水分、土壤,保护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创造舒适的小气候;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质量;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城市绿化功能的优劣是以单位土地面积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主要标志,因此增加叶面积,也就是增加了城市绿化的生态作用。针对在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中“草坪热”的流行,须树立城市绿化的生态意识。绿化、美化、香化、果化,须同步并进,乔、灌、草混种,形成自然的、功能完备的植物群落,既能体现美感又能带来最佳的生态效益和功能,这是城市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生态环境效能低下。这是当前我区城市绿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一:由于我区设区较晚,绿化建设基础薄弱,虽然近几年大开发大建设使城市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新修改造了19条城市道路,并相应进行了绿化,新建成了青鸾湖公园、湿地公园、多岛海景区等大批绿化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目前的39.7% ,绿地率达38.6%,城市公共绿化面积已达360多万平方米,但是绿化整体效果与生态城市要求还相差甚远。 其二:城市绿地因在规划设计阶段未考虑生态效益指标的量化控制,只在其美化功能上做文章,过度追求“好看”,强调平面效果。结果是建成后的城市绿地植物品种单一,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发挥不了。其三:当前我们城市绿化中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布局分散、生态结构简单脆弱,环境效能低下。城市绿量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合理的绿化模式及立体空间的绿色网络和乔灌草合理搭配形成的生态效益。(2)绿色城市观念没有在市民意识中形成。有的单位集体或个人的绿化意识淡薄,存有侥幸心理、依赖心理,不主动地搞好自己的绿化,指望别人去绿化自己去享用;有的单位为完成指标把自己的绿色圈围起来自己享用,这样的结果是绿地率低下。保护生态、提高城市绿化水平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绿化建设是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从家庭养花到大范围植被建设都属于绿化建设范围,上至决策者,下至群众百姓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为城市绿化出点力。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IM电竞,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

  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21世纪是绿色世纪,环保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两大主题。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已成为当今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之一。近几年“宜居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等的创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城市建设进程全面加快,城市面貌翻天覆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系列矛盾与问题。未来的绿化规划建设方向和重点在那里?本文将就此作一些探讨。

  当前,绿化规划编制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编制和实施绿化规划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过去规划重点聚焦于城区,对城市周边环境规划、保护和建设还存在重视不够、力度不大。存在结构、功能单一、分布不均、生物多样性较低、城乡绿化差距较大等不足。开发建设混乱无序,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在环境和资源等很多方面也付出了很大代价。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与生态资源的保护、自然绿地的保护、环境承载力发生着日益严重的冲突。

  一些城市绿化建设忽视了城市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创造,对现有的历史文化遗址、遗产和民风民俗不屑一顾,甚至加以破坏,绿化建设与规划中存在跟风现象。斥巨资打造“主题乐园”、“主题广场”、“景观大道”,致使很多城市绿化形象与风格雷同,千城一面。

  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恢复而不是重建”,即应该力求保持城市的历史价值、城市扩张也要体现出“遵循生态”的原则[1]。许多城市花巨资打造纯人工的森林公园、人工湖、湿地公园,却对城市外部天然的森林、湿地、河流、湖泊不加保护和利用,甚至随意开发,使得城市大的生态环境被破坏。

  热衷于打造形象工程IM电竞,建大广场、大喷泉等等,没有将居民对绿化环境的真正需求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居民的实际需求脱节。一些城市重复改造、高价建绿、对树种重复改造、浪费严重的矛盾等等都日益突出。造成土地、资金、维护费用浪费巨大等现象。

  目前我国的绿化专项规划对各类绿地的绿化指标阐述比较明确,但对详细规划的内容与深度要求不够明确,对绿地的强制性内容还停留在绿量、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绿化建设的风格、树种的选择等指导性的条文不详细或不够明确。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等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行业管理不明确。

  采取扩大近郊新城区和远郊未建区森林和绿地面积、建设各类郊野公园、大外环绿化隔离带,形成绿化廊道和绿化网络等措施,将其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要倡导“三节一环保” 达到“四减”目标。 “三节”即节地、节水、节财。“四减”即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空气和水体污染、减少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耗能、减少城市交通和其他方面的能耗。城市园林绿化应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为城市人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

  城市的主要绿地系统结构,应由单纯的城市规划向城乡一体化规划转变。同时加强沿线、沿水系的防护林建设及农田林网化建设,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平等协调发展。使市域生态绿地有机串联,形成城乡协调、高效有益的市域绿地结构体系。

  城市要优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以“生态优先”为先导,建立土地保护系统,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敏感、环境脆弱的土地,致力维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优先”是指对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对城市中心及周边的自然生态资源(包括原始历史文化遗产、自然保留地、森林、荒野、河流等) 以及具有一定生态敏感度的自然斑块等加以保护并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城市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绿化建设必然要扩展到城市。对现有的森林湿地资源进行改造和提升,进而发展成郊野公园,是最具可行性的。将森林湿地资源与隔离带两者相联系,形成绿化斑块结合廊道,既改善了城市生态问题、改善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绿色休闲需求问题,又达到以绿养绿,将是绿化建设的必走之路,保证城市的永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环境向城市环境转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在贯彻保护基本农田的国策下,城市绿地系统中引入一些农业斑块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补充,将大大增加城市生态的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能使城市绿地系统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同时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也满足了市民对乡村自然生态的不断向往和关注的需要,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2]。

  城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是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是非常珍贵的品牌资源。 “千城一面”降低了城市的内在文化含量和个性特点,使得城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人为地剪断了历史文脉。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如何避免这样的尴尬,摒弃盲目克隆的陋习,整合传统资源与发展潜力,是规划者必须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按照生产资源和社会资源循环和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城市生态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以生态环保,改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加强能源资源节约,走勤俭节约、因地制宜、科技兴绿、生态环保的道路。

  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如立体绿化、耐旱的乡土树种、节水型植物群落、节水型绿化,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资金,增加绿量,杜绝浪费,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做到真正的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作为城市规划者,应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立足于城市的文化底蕴,切实从传承人类文化整体高度,对传统文化,现有的民风民俗、加以适当的引导,并根据城市地带性特征,结合城市规划发展趋势,分析研究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支撑条件,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据此寻求与之相适应的绿地系统规划。有效的保护好自然植物群落和自然的痕迹,保护河流、湖泊、沼泽地、海岸线绿地、自然山坡和林地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要大力推进立体绿化的建设,建立科学、民主的规划编制程序保障。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和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出台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的相关规范与法则,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促使集约绿化发展,广泛的付诸实践。

  生态城市作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其理论研究和实践仍需进一步深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建设将越来越重要,我们希望通过贯彻以上的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期进一步摸索出合理有效的建设途径

  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还兼具绿化美化、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等作用。对城市中的人们而言,一个城市总体印象主要来源于其在道路上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只是生硬的混凝土外表,也包括道路旁的绿地植物,所以说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是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在这样情况下,有必要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观念,探索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这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城市道路绿化是指在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内栽植树木、花草以及护路林等,以达到隔绝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景观元素在道路上的排列具有方向性,人们沿着不同的交通路线活动,所看到的景观序列也不同。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绿化日益受到重视,不仅能遮荫、防尘、防护、净化空气、美化城市环境,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中最宝贵的绿地资源,有着巨大的生态意义。①城市道路两旁多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②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空气中有很多危害人身体健康的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


标签:绿化动态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