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电竞树木可以涵养水源,改善地表植被状况,减少土地沙化,还可以阻挡风沙,过滤空气。
植树造林好处多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每到春天,男女老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用绿色植被把我们的大地覆盖起来,成为绿色的大地。 首先植树造林能够美化环境,清除空气污染。据科学统计:一公顷树林每天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碳一吨,释放出750公斤氧气。据专家测算,一个人大约需要10平方米的绿色面积,才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清新空气。人们所需的氧气,就是绿色植物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据计算,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需要0.75公斤氧气,拨出0.9公斤二氧化碳。树林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桧柏林能分泌出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由于工矿业的不断发展,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大量增加,对人体十分有害,而树木花卉对空气中的毒气有着较强的吸收作用。森林对二氧化硫吸收量比无林地大5 10倍。总之,林木具有杀菌、吸尘、吸毒的作用。如银杏、白桦、榆树、侧柏、松树等树木,能分泌出强烈芳香的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都有杀菌作用,被称为“植物杀菌素”。树林能够遮阳、降温,调节气候,可吸收阳光。夏季温度较低于建筑物地区8℃ 10℃。还可以降低噪音,没有树林大街上噪音要比林木葱郁大街高5倍。这样,植树造林既能美化环境,使自然环境十分宜人,又能净化空气,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植树造林能减少噪音,保持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理想的学习、工作、旅游、娱乐和生活的场所,对于增进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其次,植树造林能使水土得到保持。我国不少地方,由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差,土地松散,每逢雨季到来,经雨水冲刷,就把大量泥沙带入河流,使河水变得浑浊,使河流河床填高,造成淤塞,有时山洪暴发,河堤决口,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所以要控制这些水土的流失,就必须植树造林。因为树林有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这些树木根系向四面八方延伸,像巨手牢牢地抓住了土壤。而被抓住的土中的水分,被树根不断地吸收蓄存。在森林地带70%的降水渗入地下。所以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据统计,一亩树林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这样,由于造林就能把水土保持下来。 再次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根除风沙灾害。无论是海边和沙漠,风沙灾害逞强施威,每次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力愈大,沙的冲力愈强。风沙所到之处,田地被埋葬,城镇、乡村变成废墟。如东山岛,旧中国风沙灾害严重,淹没了12个村庄和数万亩农田,造成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建国后在县委书记谷文昌领导下,植树造林,根治风沙灾害,成为一个“东海绿洲”。 要抵御风沙灾害的袭击,必须造防护林,以减弱风的力量。风一旦遇上防护林,速度要减少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如果相隔一定的距离,并行排许多林带,这样风能刮起的沙粒也要大大减少了,就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此外,植树造林为人类提供各种有用的物品。如:在吃的方面有香甜的水果,有营养价值的茶油,有茗香四溢的茶叶,有滋补身体的珍贵药材;在用的方面,橡胶是工业原料,木材可以用来建房屋、造桥、修铁路,花炭森林可以做燃材,木材可以造纸等。总之树材的用处很大,对人类做出贡献。森林还能保护野生鸟兽。 假如世界没有树树是人人需要保护的东西,它有利于人类,对我们有很多好处,几乎找不出它的坏处。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然而你可想到,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树。 假如世界真的没有树,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生活中,许多东西即使一切如此完美,但如果没有绿色,生活就好像缺少了什么,永远看不到生命的点缀。 大自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但如果没有了树,就像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失去了五彩缤纷的颜色,缺少了几分色彩,使画很单调。 如果世界没了树,可恶的龙卷风、沙尘暴,会夺走我们的房子,损坏已经美化的小路、城市等许多地方,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如果有“树士兵”保卫家园,那些龙卷风就不能随心所欲地损伤我们可爱的家园。 树不但是守卫家园的士兵,还是美化城市,不让车排出的乌烟瘴气那么难闻的好帮手呢! 假如世界上没有树,世界将是多么单调,多么让大自然妈妈伤心!
两个作用:一是一定密度的树冠能够有效阻碍沙尘的推进,像过滤一样。另外树林使得近地面的气流受阻从而沙尘沉降。其二树本身以及伴生植被是固定水土的有效手段,能防止再次沙化。
西北地区由于长年干旱,加之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加剧了沙漠化,在西北季风影响下,沙尘暴有向东北如沈阳和华北扩散的趋势.
1.在沙漠地区种植适宜沙漠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如沙棘等,形成地被植物层,从而改善地被环境,固定土壤,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溼度,改善小气候环境.
4.全面保护环境,在保证基本农田的前提下,扩大绿化造林面积.国家实行强制性造林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惩治毁林行为.
沙尘暴为什么,得首先说一下,空气为什么。空气是气态物质形成的分子粒子,但是分子也有万有引力,可为什么会跑到空间形成空气。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地球万有引力的磁力线与太阳万有引力磁力线产生对流,产生浮力,使分子粒子跑到空间形成空气。但高、低纬度,因为自转线速度存在很大差异。这样对流产生浮力差异很大,致使形成空气条件和多少的差异都是很大。这种差异就使纬度不同,空气产生的高度不同,特别是空气也是有质量、有惯性,这样空气在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就会使空气积累一定的能量。由于积累的引数受各种因素制约,所以有时积累的能量就会达到沙尘暴的能量。也就是高低纬度的空气为了达到平衡,当积累的能量达到吹起沙尘时,便因此产生沙尘暴。如果你是学生,就以书上、网上答案为准。我说的仅做为探讨。
沙尘暴缘于沙漠或半沙漠化地区,治理沙尘暴即对沙漠的治理。治沙的困难,缺水首当其冲,没有水则植物不能生长,种植的树难以成活,甚至寸草不生。因而问题首先转化为:为什么天气会变得这样恶劣? 在沙漠或半沙漠地区,难道一直降雨稀少,寸草不生吗?不是这样。据史料记载(查阅), 在内蒙的许多地方几十年前水草肥美,降雨充沛,直到最近几十年,由于过度放牧,才出现半沙漠化,气候才变得干燥。再如楼栏古国,以前也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国度,但因为土地大量沙漠化和严重缺水,使其不复存在,看来缺水是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这样以来,问题归结为:气候变得干燥与植被有什么关系,与森林有什么关系?是因为植被遭破坏才出现沙漠,还是因为沙漠把植被全部破坏?现在来分析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一点是,在自然界水回圈地过程中,任何植物、动物都不会消耗水份的:我们喝水或含水的饮料、食物,几乎百分之百的从体内排出,自然界中的草、树木,一方面自身含有水,另一方面还在不断地吸收和排泄水分,因此也不会消耗任何水份。我们说干旱,少雨,实际上我们所缺少的只是在动植物中回圈的水,而河流里的水、渗入地下的水却没有被我们利用。问题就出在这里,丰富的植被容易形成溼润的空气,而这一旦遇到降温或云汽结合,则容易形成降雨,而这又是植被所需的水份。而相反,沙漠地带是很难存住水的--或者一泻千里,或者渗入地下,不能持续均匀地蒸发,也就不能持续形成溼润的空气,其上面的空气大都非常干燥,即便较溼润的云汽通过也难以形成有效降雨,这就是沙漠一旦形成或植被稀少时,降雨稀少的主要原因。我国属东南亚热带气候即便台风不能带来雨水,但如果水能在生物圈之间进行有效回圈,我们也并不缺水。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完全密封,通光但不能透任何水汽的容器中IM电竞,里面有植物、空气和必要的水,形成一个生物圈。植物在这个生物圈中生活很长时间,水份总是充沛的,植物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因为植物所需要的水是水的回圈,并没有真正把水分消耗掉。由此看来,地表的植被所需要的是可利用水,只要能及时或定期得到必要的补充,地面是不缺水的。或者说,即便地面降雨较少,但就整体的水回圈而言,并不一定少,只要地面与空中在不断调节,就不缺水分。而平时所说的干旱少雨仅指地表的干旱,指植物所能吸收水分的短缺。
如果这样,那么植被又有什么作用呢? 森林又有什么作用呢?通常的说法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植被首先起著防风固沙、保护地表的作用。只要稍微观察就会发现,暴雨来临的时候,有植被的地方往往是清彻的泉水,植被显然起固沙和过滤作用,而没有植被的地方,则容易形成泥沙和洪水。固然泥沙是吸水的,但如果泥沙表面没有植被固定,则很容易被水冲刷,造成泥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当大量含沙的水流或泥石流入河床,则容易造成淤塞河床,洪水氾滥。从长江流域情况看,1998年洪水水位 米,造成洪水氾滥,一千亿元的损失,这比1955年洪水要小得多,而所造成的危害却大得多,而且水位低得多,这不能不说明这是河床淤塞的结果。
植被的另一作用是调节气候,增加降雨。前面已经点明,任何植物都不会消耗水份的,即便台风每年从大洋带来的水份一样多,但是否降雨,降多少还与地面的温度和空气溼度有关,如果地面的空气溼度很大,则一旦降温,很容易形成降雨,但如果空气溼度很小,不仅会稀释溼润的空气,而且即便降雨,也可能在未到达地面前就在空气中蒸发掉了,因而降雨稀少。只有丰富的植被才能均匀持续地散发水份,保持空气的溼润,因而起著调节气候的作用。
既然这样,涵养水源,制造空气溼度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而,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大范围开展绿化工作是引来降雨和防沙治沙的首要问题。不过,平常说,森林植被影响气候是从大环境而言,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整个的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植被和植树才能发生作用。为了给干旱和半旱地区带来降雨,如果在全国范围内的植被和森林被发展起来,将带来丰沛的降雨。也就是说,治理沙尘暴仅靠一家一户孤军奋战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化工作,促进半干旱、半沙漠地区的降水,为这些地区的绿化创造条件。
沙尘的危害是整体性的,尽管沙尘暴有起源地,但其形成同样是整体性因素决定的,与其苦思瞑想寻找起源地,不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植树、植草的活动。因为即便找到了起源地,那儿干旱、少雨,水源非常缺乏,而且面积巨大,还是没有办法?就象你明知中国有 许多沙漠,又能乃它何?因此,从整体范围开展绿化植树工作,将会大力支援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防沙治沙,从而进一步在这些地区治理沙漠,真正实现向沙漠进军。在我国,很多受沙漠危胁的地方在努力地防沙治沙,但往往因雨水稀少造成树木枯死,这不得不使我们考虑其后面的绿色长城。因而在没有受到沙漠危胁的地区搞好绿化工作同样重要。
有人会问:我们年年植树,年年治沙,为什么沙尘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不仅土地被撂荒、过度放牧、滥砍滥伐情况依然严重,而且有许多无形的破坏,如修建工路、扩建城市等造成的对植被的破坏,从而使人工植树和植被的速度赶不上砍伐和其他破坏的速度,使植被在逐渐减少,这也是造成沙尘暴的根源。为此,除植树造林外,珍爱绿色,保护我们的森林、植被、牧场,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总称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能见度小于 1km 的严重风沙现象。沙暴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这首先要了解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条件。这就是沙尘源、强风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其物质基础,这都好理解。在春季冷空气和气旋活动比较频繁,与之相伴形成的大风是沙尘暴的启动因子;春季干旱少雨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大气候特征,持续干暧的气候又造成了土质疏松,这又具备了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在晴空少云和情况下,受太阳强烈辐射,中午前后近地面气层受热,处于热力不稳定状态,十分有利于空气对流发展和上下动量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中带起的沙尘粒子,卷扬得更高,传播得更快。若遇上冷暧气团交绥的锋面过境,锋区附近强烈的抬升作用以用能量和动量的交换,加上气层的热力抬升作用,很易形成强沙尘暴天气。所以春季,特别是春季的午后到傍晚,往往形成沙尘暴天气IM电竞。
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外出时要戴口罩,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损伤。应特别注意交通安全。
●发生强沙尘暴天气时不宜出门,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山陵园风景区潜在的生态价值和品牌效应日益突出。但景区内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各项荣誉不相融洽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历史遗留的多方面原因,风景区内现有近100家单位,外来人员不断增加,风景区的土地不断被蚕食,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周边环境脏乱差。2004年,风景区决定投资近40亿实施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已投入资金20亿元,环境综合整治任务过半。风景区面貌焕然一新。
(一)以高起点规划为先导。保护风景区,规划是先导。科学制订与实施规划,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风景区各项工作良性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004年3月,《中山陵园风景区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4月经省建设厅批准,并报国家建设部备案。《详规》的评审通过,为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规划依据和指导性意见。5月,指挥部邀请美国易道公司进行《钟山风景名胜区外缘景区规划设计》,8月通过专家评审,并对社会进行公示。该方案在严格保护风景区核心区的基础上,有效整合风景区范围内的各种资源。坚持风景区的生态性和自然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城市与生态的共同发展。结合风景区在城市中心这一特色,方案还对景区内外道路交通进行了专题设计。2005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做出景区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评估报告。
(二)全力破解拆迁难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治工程进展顺利,按照既定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 环境综合整治计划拆迁景区内现有的13个自然村,9个居民片区, 31家工企单位和3700多户居民,计划拆除建筑总面积为70万平方米。在拆迁工作中,我局党委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先后组织140多名机关干部,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上门宣传政策、协助动迁。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向拆迁职工宣传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想方设法破解拆迁难题,工作中认真落实“以人为本、有情操作”的指导思想,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帮助困难职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由我局直接承担的740户拆迁户在短短两个月内全部迁出景区,成为我市突破拆迁难点的“样板”之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自2004年5月韦陀巷片区拆迁率先启动以来,一期整治工程已全部完成,二期整治三个剩余片区的拆迁工作正在进行。
(三)全面启动“一环两片”工程。对照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建设计划,目前 “一环两片” 建设工程已启动。“一环”即内环路,“两片”即梅花山扩容(梅花谷)片、东大门片IM电竞。
内环路(太平门-东大门)长10.9公里。内环路的作用,一是串联景区内各外缘景区,二是与其他外围道路组成风景区的交通集散系统,并通过路权管理的方式对来自城市的交通进行有条件的管制,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三是创造新的景观路径和游览体验,展现沿线丰富资源景观。内环路已于2005年10月份建成通车。
梅花山扩容(梅花谷)。公园建设将结合明孝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梅花山梅园扩建,通过大量种植梅花等园林景观建设,建成“天下第一梅山”,面积达1500亩,梅花栽植达3万余株。公园绿化、景观建设及旅游配套设施均已全面完成并于2006年南京国际梅花节开幕时正式对游客开放。
马群片即东大门建设,主要包括东入口接待中心和大型停车场,是风景区迎接来自沪宁高速公路和附近城市干道游客的门户,该项目建设即将完成。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后,风景区整体格局和景观环境将会有质的改观,成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工作的新亮点。 2004年,我局完成了局属经营性事业性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对原来从事景区园林建设、旅游开发、经营服务、图像摄影、白马公园和置业管理等经营业务的八个经营性事业单位实施改制转企。
为确保生态环境不因改制而遭到破坏,我们探索了一条改制新路,依据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江苏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和《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以及兄弟省市有关特许经营的政策法规,制订了《中山陵园风景区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办法》的出台,较好地解决了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和风景区土地、房产及独特的、稀缺的风景名胜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之间的矛盾,为风景区景观、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办法》的实施,给改制公司在风景区内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等活动以有力的监管,强化了管理局的环境保护职能。建设部在2004年5月在南京召开现场会,在全国风景区中推广我们的经验。
为保障新机制的运行, 2004年4月9日,管理局与改制后的新企业签订特许经营合同,依据《办法》,通过合同的形式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例如:2004年9月,在中山陵道路维修过程中,施工单位中山陵置业公司环保意识淡薄,造成古树名木不应有的损伤,管理局给予其罚款1万元的处罚。2005年5月,旅游公司未经许可擅自在游乐园建设通讯设施,管理局当月12日将其。公司改制以来,我们先后查处近20起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
近两年的实践表明,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实施,是规范改制公司行为,实现风景区资源、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按照标准要求,为了保持和维护风景区自然生态系统,2004年9月16日我局发布实施了《生态景区建设纲要》。生态景区,是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景区发展先进模式。它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保护、管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物种多样化配置的优势和资源潜力,打造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优质的服务设施和管理水平、能够倡导和开展生态旅游的风景名胜区。
《纲要》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将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生态保护严格、生态物种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系统平衡、生态文化繁荣、生态旅游发展的景区,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南京市建设“生态南京”进程中发挥辐射示范功能。《纲要》实施时间表已排定,我们将通过组织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运用环境体系,提高管理水平;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投入科研人才,提高科技水平;转换管理职能,提供制度保障等措施确保《纲要》目标的如期完成。 根据我局环境方针,结合工作实际,我们以环境绩效为着眼点,强化了以下工作:
(一)借申报契机整治环境。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是我国现存最大帝王陵墓之一。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自2000年8月份起,我局正式展开了明孝陵申报“明清皇家陵寝”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工作并按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全面实施明孝陵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明孝陵的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本着由内而外,“先本体后环境”的工作步骤进行,整治项目共22大项,子项目近50项,“修旧如旧”的文物修缮及环境整治效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2003年7月4日,明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经过多年的保护和经营,目前风景区森林资源丰富,植被树种达113科600余种,其中珍贵树木28种470株,风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70.2%,并且绿化建设仍在以每年20万株(穴)的速度增长。在松材线虫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有效地扼制了松材线虫病害的蔓延,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与好评。风景区内的动物种类也很多,仅鸟类就有63个品种。以前由我局人工放养的灰喜鹊,经过繁衍,如今已经成为景区的常生鸟类,随处可见。风景区内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物链,呈现“鸟语花香”的景象。2003年,风景区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三)确保景区森林安全。按照体系要求,我们建立并保持了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以确定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及时做出响应,减少环境风险,避免经济损失。体系运行以来,我们加强对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的控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狠抓消防演习,确保万无一失。去冬今春,江宁区东山桥林场横山分场两次发生森林火灾,省市防火指挥部均要求我局森林消防大队增援,我们启动紧急预案,迅速赶赴现场,我们的快速反应和扑火能力受到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通过专项治理,明显提高了风景区的环境质量,带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进步,积累了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问题的宝贵经验。
通过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风景区的环境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游客的满意度和美誉度、游客数量亦有了明显的增长。“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美的是南京绿色长廊”,环境促长效益,2003、2004、2005年,风景区旅游收入分别为1.2亿、1.45亿、1.68亿元,年增长率达21%和16%,超过2005年全国旅业12.4%的增长水平。实践证明,国家示范区的创建促进了景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回顾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我们的体会主要是:
200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近40个亿实施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我们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它可以解决多年来我们盼望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决心抓住这难得的机遇,乘势而上,坚持以自然生态为主IM电竞、做足“山、水、绿”的文章,将钟山风景名胜区打造成全国一流、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的“扛鼎之作”,充分展示钟山风景名胜区真山真水的魅力。环境综合整治中IM电竞,景区将新增绿地近7000亩, 2010年紫金山森林覆盖率将由目前的70.2%提高到80%,这将直接为提高南京的绿色GDP、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2005年4月27日,主席连战率团拜谒中山陵,在两岸关系严峻的形势下,此举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国内外媒体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管理局抓住机遇,拆除了三条路经营摊点。三条路摊点经营了二十多年,每年收入近500万元,但对景观有不良影响,不符合国际一流景区的景观要求,我们抓住了重要接待的机遇,妥善处理了各类矛盾,既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又提升了景区形象。
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工作面广、量大,倍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要不断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必须借助各方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保护景区环境。
将改制公司纳入环境管理体系。2003年,我局按照“脱钩、分类、转制、搞活”的原则,对经营性公司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资产重组、人员分流和劳动关系调整,改制后的公司全部转为民营企业,与管理局“脱钩”。考虑到各改制公司生产、活动和服务主要在风景区内进行,必须对他们的环境行为加强监管。经过反复努力,我局将6家改制公司纳入了环境管理体系,确保改制公司所有经营活动和服务都在体系的监控之下,实现了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有效控制,促进了风景区的环境管理工作。
加强对相关方施加影响。中山陵园风景区范围内,驻有科研机构、机关、学校、宾馆、疗养院、部队等大、小单位96家。通过环境整治,将31家污染企业迁出景区。制订鼓励政策推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向驻风景区单位发出了《关于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通知》,制订了6条包括资金支持和奖励表彰的规定,区内多家单位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在我局反复宣传教育、多次检查督促之下,驻景区宾馆退出强占林地,73670部队自建两座垃圾中转站,定期将垃圾运出景区,省钟山干部疗养院、国际会议大酒店、中山植物研究所等驻区大单位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
发动市民参与环保。我们十分注重对市民的环保宣传,采取在各景点的主要入口设置大型环境方针宣传牌、在主景区布置各种保护林木植被的告示牌、在各进山路口设置环保先进市民柴乾岳事迹宣传牌、向登山的市民发放了保护环境的宣传单、开展万人登山拾垃圾、组建环保志愿者大队等多种形式,引导和教育游客爱护风景区环境,共建良好的旅游秩序。在我们长期的宣传引导下,呵护母亲山已经成为南京市民的自觉行为,涌现出许多象柴乾岳老人一样数年如一日保护紫金山生态环境的感人事迹。
在示范区工作中,我们坚持科学规划、科学研究,促进体系发展,促进景区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充分利用了南京市高等院校相对集中的优势,借助教授、学者的智慧促进风景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工作。与南京大学合作完成了《钟山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与东南大学合作编制了《中山陵园风景区详规》。请江苏省林勘院协助完成了中山陵园风景区森林资源清查,2004年7月,我们又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计划用3年时间对风景区动物资源进行清查。在规划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风景区环境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更具可行性和科学性。
2004年,我局建立了“3S”系统(卫星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精确高效的生态景区监测体系,对景区森林景观资源的现状和动态变化提供可视化信息支持,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为各种规划设计提供依据。目前,以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现钟山魅力和中山精神的“数字钟山”也课题正在研究,预计2006年底召开专家鉴定会验收。
在最高管理者的主持下,我局每年组织局领导班子成员进行环境管理理论和知识的培训,已形成惯例;每年都要组织一次由全体中层干部参加的管理评审,评价体系的运行情况,研究下一步工作和体系今后发展方向。通过我们反复的宣传、教育、培训,全员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领导层环境意识提高后,在决策中注重环保,创建以来,全局重点奋斗目标中,每年都有近一半目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中层干部的环境意识提高后,在招商引资、工程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中注重环保,在环境综合整治中,以环保为重要指标,千方百计减少对环境影响,职工逐渐形成节水、节电、节油、节纸的良好习惯,景区体系运行后的用水、用电量均大幅下降,2002年下降29.2%、21.2%;2003年下降10%、7%;2004年下降2%、7%。
我们从体系建立开始就特别注重内审员的培养。内审员实行AB制,一个单位两名内审员,作为专业人才由局人事处统一管理,以保障我局内审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和体系工作的连续性。2003年8月,推进办派了两名内审员参加了外审员培训,以提高体系管理水平。 2004年8月,我们将13名环境管理工作人员外送参加内审员培训,进一步充实了内审员队伍。2005年7月,我们组织了新版标准培训。推进办每年还针对体系运行的具体情况组织3—5次内审员培训,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提高了内审员的环境管理能力。通过内审员队伍的踏实工作,我们严格实施三级监控,在三级监控中及时发现环境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采取预防和改进措施,达到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一、水环境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景区内水体是重要的自然景观,总体水环境质量较好,但水面面积小,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我们计划结合环境综合整治,相应开展清淤工作,扩大湖泊面积及水容量,注意加强驳岸的生态景观化,同时将继续实行“雨污分流”,确保所有污水有效收集,并与城市污水管往系统良好衔接,防止地表水污染。
二、空气污染、噪声污染需要有效控制。钟山是南京市区600万人氧气平衡的依托,是消纳城市CO2及其他污染物的重要净化器,风景区每年产生的生态资产总经济价值达13.1亿元。但由于交通影响,景区内仍有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随着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景区即将面临着交通大格局的变化和外缘景区的重新分布,我们将结合内环线、主要入口和停车场的建设,尽快制定景区路权分级管理方案,合理控制社会车辆的进入,尽量在内部运行环保交通工具,有效减少尾气排放和噪声污染。
三、专业人才亟需大力引进培养。开发人力资源是景区保护、管理、发展的关键。当务之急是要招聘具有专业环保知识的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管理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提升、员工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促进景区ISO14001建设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对相关方影响仍需逐步加强。由于行政体制上的原因,对驻景区相关方,我们不具备直接干预能力,只能正面引导。当前,我们要抓住综合整治机遇,利用省市政府影响力,协调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逐步清理一些与规划不符、与景观不协调的建筑,依法控制驻景区单位的扩张、防止土地蚕食和建章建设,做好环保宣传教育,以共同保护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
建设示范区的过程,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创建,我们提高了景区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从分散、局部、短期的管理行为过渡到注重整体、宏观、长远的管理,从低层次到高标准、高水平,不断提高了管理行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通过创建,我们不断进取,在环境建设、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等方面持续改进,风景区的环境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深厚根基、提供了极大动力。中山陵园风景区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严格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坚持持续改进,以“国家示范区”的高标准,努力创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