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平台南湖公园与“南宁蓝”相映衬,一幅清朗怡人的自然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记者 黄维业 摄
那考河畔,蓝天白云与悠悠芳草,相互映衬;生态湿地,水鸟翩跹与碧波荡漾,铺展画卷;工业园区,绿色能源与传统产业,向“绿”前行……冬季的绿城广西南宁,绿色发展势头十足。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南宁市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首府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探索出守“绿”塑生态、逐“绿”谋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高空俯瞰,那考河湿地公园五彩斑斓的花海,仿佛画家在城市里打翻了调色盘;河流蜿蜒曲折,白鹭、水鸭等在翠绿草间安了家。
“良好的水生态是宜居城市的点睛之笔。”居民王梦雪说起那考河水质的改善不禁感慨道,“现在我们特别喜欢来这里,在河边走上几圈就是一种享受。”
昔日的黑臭水沟如今成了“城市生态客厅”。2023年,那考河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在整治那考河过程中,以“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相结合的治水理念,统筹做好生态修复和控源截污“加减法”,实现了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
治一条河,净全域水。南宁市在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做法,蹚出了水环境治理的“南宁经验”。在那考河流域治理模式和理念的带动下,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朝阳溪等城市内河“化茧成蝶”,重焕生机。南宁市还严格落实“三级”河长巡河制度NG体育平台,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原有的38段黑臭水体水质达标率100%。
南宁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做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减法”,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
——看水质NG体育平台,从控源截污到碧水长流。南宁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保持“Ⅱ类水入境、Ⅱ类水出境”。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看气质,从攻坚向“蓝”到“蓝天常驻”。2023年1—11月,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9.1%,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6位,省会城市排名第6位。
——看土壤NG体育平台,从守“土”有责到“无废城市”。南宁市农用地安全利用进度任务完成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及农业面源污染等治理水平得到提升,南宁市51条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治理46条,工作成效得到国家肯定,南宁市成功承办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现场观摩会并在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南宁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从57吨/日提升至115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425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1700吨/日。
绿色,不仅是生态优势,也是经济红利。近年来,南宁逐“绿”而行,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绿色颜值”和“金色产值”双丰收。
产业要“绿”。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南宁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业技术等级、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引导企业在工艺上集成产品生产、能源转换、废弃物再利用等多种功能,全面推广精密化、轻量化、绿色化等先进制造技术。另一方面不断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开辟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新赛道,通过引进比亚迪等“链主”,吸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增减之间”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绿色能源“风生水起”,传统产业“腾笼换鸟”,节能技改“盘活资源”。南宁市引导、鼓励企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创建工作。目前,南宁市有19家绿色工厂、3家绿色工业园区进入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名单,其中拥有的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居全区首位;有31家绿色工厂、3家绿色工业园区、18家企业的45种绿色设计产品进入自治区级绿色制造体系名单,其中绿色工厂和绿色设计产品数量居全区首位。
发展向“新”向“绿”、追“轻”逐“链”,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产业,正在绿城大地加速成长。南宁市累计组织策划生态环保类项目12个,总投资37.19亿元;签约节能环保产业链招商项目5个,总投资58.02亿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端牢生态碗、吃上生态饭,南宁从生态里“掘金”,让好山好水有“颜”更有“值”。
马山县把体育元素融入自然美景中,在大石山中开发野外攀岩、户外徒步、洞穴探险、露营垂钓等旅游项目,并在周边发展民宿、农产品NG体育平台、手工艺品等产业,实现了“在石头上发家”的愿望。
在隆安县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依靠植物补光灯,火龙果个头更大、果实更甜、产量更高,一个个“有料”的火龙果,成为当地人的“钱袋子”。
美丽南方OK哥农家乐负责人梁永秀将一排低矮民房翻新搞起了乡村旅游,优美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村体验引得客流不断。“‘生态饭’的味道真香,拿金子我都不换。”梁永秀说。
从生态底色到发展成色,再到转型亮色,新时代南宁绿色低碳转型路子越走越宽。
绿色深沉地浸润着城市里的人们。清晨和傍晚,在一条条环湖健康绿道和健身休闲步道上,人们锻炼的身影随处可见。
以人民为中心,让广大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南宁市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早起出门,搭乘地铁……工作一整日,市民韦玥的上班通勤方式依旧选择公共交通。“从地铁站出来,步行5分钟就能到公司,十分方便。”
绿色公交、绿色出租、共享自行车,更多节能低碳的交通方式,不断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推动“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绿色交通“串联”市民通勤“全过程”;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率达100%,绿色出行比例达80.28%,成为全区唯一一个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市民的选择是对绿色出行最真切的回应。
把街头当景点,把城市变景区。南宁见缝插绿、见缝布景,进一步拓宽绿化空间,“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人在景中”已真正融入大家的生活。目前,南宁市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6377.74公顷,城市绿地率37.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21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43.03%,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1.37%。
“出则繁华,入则自然。这是遍布市区的公园和口袋公园给人们带来的享受。”市民余泽华说,这些公园四季有景,各具特色,像一座座“天然氧吧”,满足了市民亲绿、亲水、休闲、观光等多样化需求。
“一边是百姓居所,一边是绿化公园,在这里散步,精气神特别足。”每天到点灯山公园打卡,成了隆安县震东社区居民陆义国的健身“必修课”。
点灯山原本是座采石场,粗放式开采给山体留下无法抹除的“疤痕”。从2018年起,南宁通过实施点灯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运用修复手段,不仅清除了山体危岩,还建成了一座园林景观公园。
点灯山的成功修复开启了南宁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幕。截至目前,23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顺利完工。
南宁市把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全面融入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文明创建等领域,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正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习惯,逐渐成为城市的新风尚,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0%以上。
大饭馆小餐厅里“光盘行动”正在火热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播撒文明种子,加强节水技改推动各行业节水减排,驾驶新能源汽车穿街过巷……如今,“绿色低碳”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征程上,南宁市将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享自然之美NG体育平台、生命之美、生活之美。